近日,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仙静和她的朋友伊强(摩洛哥)、哈立德(摩洛哥)、小安(老挝)相聚在武城县弦歌湖畔,满怀期待地开启了他们为期一天的探索乡村之旅,从充斥着甜蜜气息和丰收喜悦的樱桃采摘园和西瓜大棚,到非遗工艺品和地方美食琳琅满目引人驻足的龙虾节现场,一整天的行程下来,在几位留学生脸上看不到丝毫的疲倦,只有意犹未尽和依依不舍。
这场深度体验源于德州学院与武城县的紧密合作。2025年1月23日,德州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党支部、武城县委宣传部机关党支部联合开展“共赏多彩非遗,共筑党建新篇”党建共建活动,就支部建设与非遗文化传承开展深入交流。会上,德州学院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实习实践基地成立,依托着这一实践基地,越来越多像仙静和她的朋友们一样来华求学的德院留学生来到武城县,通过丰富多彩的沉浸式体验,不仅领略到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更深入了解了武城县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卓越成就,增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在这一合作框架下,校地双方构建起“双向赋能”的有效机制。德州学院的党员教师们发挥其专业与语言优势,参与活动策划并提供翻译支持,弥补了自身在地方文化素材积累与跨文化叙事技巧上的不足;武城县委宣传部则整合了当地优质的非遗传承人、红色故事史料与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满足了将地方特色文化对外推广的传播需求。
依托实践基地,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沉浸式”育人场景得以展开。在“非遗技艺传承”中,留学生们在传承人指导下动手制作花馍、练习书法,党员教师则从旁引导,将年画纹样等细节延伸至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层面,并鼓励学生用母语向亲友分享。在“乡村振兴观察”环节,学生们走进特色产业,教师通过“为什么这里的辣椒酱能远销海外”等提问,引导他们自主探寻中国乡村治理的故事。而在“红色记忆解码”中,教师们提前与宣传干部共同梳理出易于国际学生理解的红色故事版本,通过双语讲解和情景剧编排,将革命精神转化为能够引发跨文化共鸣的情感连接点。
双方计划通过这一创新平台,将这种“沉浸式”感知中国的模式常态化、机制化,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感受真实、立体的当代中国,培育一批精通中国故事、善于跨文化传播的青年使者,持续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注入新的活力。(张家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