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奔涌的不止是烟火气!解码青年如何焕新一座城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2025-11-24 15:39:19

2025年第二期“青春当先开新局”融媒采风活动走进淄博。以“新域·新生·新力量”为主题,采访团聚焦数字经济、文创新业态、乡村非遗和电商出海等领域,记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中青年群体的奋斗与梦想,感受一座城市如何因年轻人的热爱和创意而焕发新生机。

从“镜头”出发,链接世界的电商青年

在张店区,淄博大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直播基地里,环绕四周的是各类摄影器材:从最新款相机到便携无人机,从补光灯到稳定器,团队正通过直播、短视频和多平台内容运营,把产品卖到全世界。

“我们目前的产品销往120多个国家,海外仓布局到了巴西、沙特、墨西哥。”公司党支部书记尹航说,“但不只是卖货,我们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内容服务,帮中国品牌在海外站稳脚跟。”

95后直播组负责人辛欣,是这个基地里成长最快的一位主播。从大学毕业后入行,不到五年,她已是公司多个品牌的“首席带货手”,刚刚拿下了淄博市首届电商直播大赛一等奖。她熟练地切换镜头,介绍产品,不时回应屏幕另一端观众的提问,流利、自然、富有感染力。

“多亏公司的导师带着我,从产品介绍到控场技巧,一步步教,没藏着掖着。”她记得,刚开始直播时,面对镜头说话都结巴,下播后就对着镜子练,把用户常问的问题写在小本本上,逐条琢磨怎么答才明白。“我觉得这份工作最吸引我的是,它让我们始终站在变化的前沿,能不断学习、不断成长。”通过交流互动、摄影比赛等活动,她架起与青年群体沟通的桥梁,让正向能量在互动中传递。在辛欣身上,可以看到电商行业新一代青年的坚韧与创造,她们不仅是“带货主播”,更是新经济生态中的深耕者。

作为一家集国内电商、跨境电商、租赁、直播代运营于一体的综合型数码电商平台,大趣科技正在用全域电商战略赋能更多企业数字化转型。“我们想做长期主义者,帮助更多中国品牌走出去,走得稳。”尹航表示。

她们不仅是“带货主播”,更是新经济生态中的深耕者。

一本书,撑起一座城的文化之光

从齐盛湖远远望去,一座高耸的汉风楼阁格外醒目。它是海岱楼钟书阁,是全国钟书阁体系中体量最大、功能最丰富的一家,也是淄博近年来文旅融合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座总高67米的九层建筑,既是一座书店,也是一座文化剧场、城市客厅。从“书店+咖啡”“书店+文创”再到“书店+国潮演艺+非遗市集”,钟书阁正让城市文化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重生”。

在淄博海岱楼钟书阁的“海岱好市”,身着齐文化服饰的NPC(非玩家角色)们穿梭其间,管仲论道、齐王问答,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千年齐风。这支以青年为核心的NPC团队,在文旅融合的赛道上扛起了文化传承与市场突围的双重责任。

“一开始觉得NPC就是穿古装扮角色,后来才发现这活儿藏着大讲究。”“海岱好市”项目负责人刘敬宇介绍,他们不仅要精准演绎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还要熟练掌握投壶、射箭、齐国套圈等传统游戏的互动技巧。“不是简单摆拍,得让游客觉得真的走进了齐国。”为了演好管仲,他们翻遍了齐文化相关书籍,把历史典故转化成了游客易懂的问答内容,让文化传递更接地气。

“这些青年人不仅是一份新职业的开拓者,更成为景区吸引客流的利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旅热点。”海岱楼钟书阁项目总经理刘连举表示。如今,海岱楼钟书阁已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举办文化活动2000余场,开发文创产品120余款,不仅是淄博文化地标,更是城市青年文化实践的重要舞台。

海岱楼钟书阁书店。

NPC演出。

一枚穿戴甲,撬动电商生态的创新样本

在淄博玺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商基地内,一盒盒亮丽时尚的穿戴甲正打包装箱,准备发往美国、迪拜和新西兰。这家聚焦数字经济转型的本土企业,以时尚穿戴、直播培训、团购分销等多元业务,串联起“产地-主播-平台-社区”的完整闭环。

“电商基地的初心,就是让山东好品顺畅走出去。”负责人徐富贵说。基地里,穿戴甲项目尤其亮眼。“我们这里生产的穿戴甲,已经成为跨境电商的‘小爆款’。”她说,“小件产品好运输,利润高,需求大,对我们来说是打开国际市场的好切口。”

企业不仅仅做产品,更在搭建人才闭环。免费开设实操营,培训主播和运营人员。与本地职校合作建实训基地,吸纳宝妈、返乡青年等群体进行再就业培训。如今,已有134位宝妈通过学习直播和手工制甲实现灵活就业。

基地吸纳了宝妈、返乡青年等群体再就业。

一团黑陶泥,唤醒乡土里的文化自信

在临淄西周制陶遗址体验馆,一场黑陶体验课程正在进行。孩子们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丁宁拉坯、雕刻,一双双稚嫩的手在陶泥中寻找手艺的乐趣。

“非遗要活,就得走进生活。”丁宁十余年坚持黑陶技艺,近年来他开始尝试将技艺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新资源。他在村里旧厂房里开设黑陶工坊,带着青年学徒做产品、搞培训、接订单,把一项“老手艺”做成了“新产业”。

在他主导下,体验馆还开发了面向中小学生和亲子家庭的研学课程,分为一日游、三日营和文创进阶班。游客上午制陶、下午采摘、晚上住民宿,一次研学下来,不仅学了技能,也读懂了齐文化。

如今,体验馆已累计培训30余名青年学员,并通过与社区合作社、农家乐联动,带动了住宿、餐饮、文创消费的增长。“我们的目标很简单:让陶艺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文化,也成为乡村发展的力量。”丁宁说。

丁宁讲解黑陶工艺。

从“带货主播”到“文化NPC”,从“穿戴甲”到“黑陶坯”,在淄博这片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土地上,越来越多青年在不同领域找到了发挥价值的舞台。他们用新业态打破边界,用热情与专业激发产业活力,书写着“青春建功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记者周丹阳)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