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期“青春当先开新局”融媒采风活动走进日照,以“新域·新生·新力量”为主题,聚焦数字经济、国潮文创等新业态中成长起来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与新就业群体,记录他们逐梦前行的身影,感受一座城市对青年的用心呵护与产业转型的热情脉动。
在日照高新区智慧谷,园区内已集聚36家企业、4000余名职工,青年占据绝对主力。为解决产业青年“住有所居、业有所成”的问题,当地打造“优徕青年社区”项目,配套精装人才公寓、青年书吧、共享餐厅,营造“5分钟青年友好圈”。园区团工委推动“青年点单、团工委派单、社会组织接单、青年评单”的闭环管理机制,服务内容覆盖职业培训、社群联谊、文体娱乐等多个维度。“这里的青年氛围很浓,创业资源丰富,有问题找团委,基本都能帮你‘跑一圈解决’。”日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孙总带领团队在智慧谷研发特种机器人已超两年。
从“留得住”到“干得好”,智慧谷形成了青年吸引力强、归属感足、成长路径清晰的产业生态。园区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治理,推动校地企协同发展。2024年,日照高新区举办了各类招聘活动20余场次,提供岗位7000余个。为了加速青年成长,园区组建青年突击队、创新工匠评选机制,青年在重大项目中磨砺本领。技术比武、读书角、青年夜校一应俱全,真正实现了“青年在高新区成长,高新区因青年更精彩”。


走进东港区秦楼街道万象汇商街,一座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格外引人注目。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党群活动室,这里设有咖啡吧、共享阅读区、创客空间、政务服务窗口等,既有年轻人的“休憩角”,也有成长的“加油站”。“我们这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白领青年、创客青年和新就业群体,他们节奏快、时间碎片化,因此我们把政务、就业、培训、社交都整合进来,打造‘一站式服务’。”街道一级科员杨舒雯介绍。
年轻企业家卞光洪,是这一带的“网红青年”。他创办的华洪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专注智能控制系统、服务机器人和教具设备研发,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我就是从职业院校走出来的,一路靠比赛打拼,现在想把这些机会再带回给年轻人。”卞光洪不仅带队研发,还在社区开设“科技小课堂”,将实训设备搬进社区课堂,让机器人成为连接青少年与未来科技的桥梁。


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企业,金马工业集团则展示出另一种青年力量的厚重与坚韧。“新力量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生的关键变量。”副总经理马艺翡介绍,“近年来,金马集团加快技术创新,投资5亿元建设铝合金轻量化项目、3.3亿元投产新能源风电项目,并在墨西哥设立海外生产基地。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以90后为主的青年技术团队,他们不仅懂设备、会调参、能管理,有的还自学西班牙语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支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团的“循环球转向攻坚”青春建功团队。20余名青年工程师、技师组成攻关小组,采用“设计—实现—测试—反馈”螺旋式开发模式,解决了行业“卡脖子”难题,打造的拳头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6.38%。“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创新就是从一线问题中找突破,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将一道传统密封槽加工工序改良成‘以车代磨’,提高了效率也锻炼了队伍。”技术中心主任祝方刚坦言。

除了智造产业和服务创新,一片茶叶也能焕发青年力量。在岚山区的日照茶叶科创示范园,“三茶统筹”理念正引领产业变革。园区副总经理刘泽钰介绍,园区通过“项目+重点企业+人才团队”模式,打破了长期依赖“南茶北引”的局面,实现北方本土良种自主育种与智慧种植。同时,设立“青年茶人驿站”“青年茶人成长营”等平台,为茶产业青年提供技术指导、资源链接与创业孵化支持。现在已有20多支青年团队孵化出了自己的茶文创品牌。
“要吸引青年,产业形象得跟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袁奇军说。他带队打造的“沉浸式制茶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相关做法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让年轻人看见茶产业的多元价值,才会愿意留下来。”袁奇军笑着说。


而在白鹭湾小镇,青年艺术与乡村振兴碰撞出另一种火花。作为山东首批特色文旅小镇,白鹭湾以“艺术+旅游”模式打造全球设计师IP集群,集美术馆、民宿、田园餐厅、自然采摘于一体,吸引了大量青年游客与创业者。小镇运营负责人刘茗轩,本是上市公司高管,2018年毅然辞职返乡,“我想让家乡也拥有世界级的作品。”如今,小镇已成鲁南沿海旅游新地标,也为周边村庄提供3000余个岗位,推动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文旅产业共同发展。
从工业车间到咖啡书吧,从智慧茶园到文创市集,日照的新经济形态如潮涌般扩展,在每一个转角处,都能见到青春在跳动。他们用技能、创意、奋斗与坚持,在一座海滨之城中,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新域”,诠释着“新生”,积蓄着“新力量”。
(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记者周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