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年仅5岁的患儿俯卧于手术台,在颅骨牵引下,自颈后部切开,团队在显微镜下精准松解寰枢椎侧块关节,并将患儿自体髂骨植入侧块关节;随后,借助3D导航,将4枚螺钉以毫米级精度精准置入寰枢椎,安装连接棒,进一步复位严重脱位的寰枢椎关节。
看似“常规流程化”的操作,每一步都像在悬崖边跳舞。整个手术历时近3个小时,术后恢复理想,患儿步态明显改善。现术后近一年,经随访,患儿已恢复正常生活。
术中对“精密度”的严格要求、完美的寰枢关节解剖复位,是影响严重寰枢椎脱位患儿手术预后的关键。“寰枢椎是颈椎的‘高位中枢’,紧邻脑干和脊髓,手术区域解剖结构极其复杂,需要极高精度操作。”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科颅椎专业组组长、副主任医师阎峻表示。
该患儿寰枢椎先天性畸形的致病基因已被同步纳入齐鲁医院基因库,后续通过基因检测匹配到相应治疗方案,将对患儿远期治疗提供更大帮助。
借助术前三维CT重建 铺开精密“作战地图”
时间倒回至2024年盛夏时节,一名5岁幼儿因出现步态蹒跚近月余,在家长带领下到当地医院就诊,经初步诊断为寰枢椎脱位,转诊至齐鲁医院。接诊后,骨科颅椎专业组组长阎峻为患儿做了进一步检查,入院诊断为:寰枢椎脱位,游离齿突,寰椎后弓未闭合,Klippel-Feil综合症,多关节韧带松弛。
“最佳的治疗方式是手术,但患儿骨骼与血管畸形严重程度大,给手术置钉带来极大困难和挑战,常伴随极高的手术并发症风险。一旦损伤椎动脉,可引发脑干梗死,导致瘫痪甚至死亡。”阎峻介绍,患儿年幼,寰枢椎相对狭小,操作空间极其有限,“解剖基础限制了技术操作,技术难题又会影响术中管理。”
怎样才能精准摘下幼儿寰枢椎畸形手术——这颗小儿脊柱外科“皇冠上的明珠”?阎峻带领骨科颅椎专业组在术前三维CT重建作为“灵魂之眼”和“作战沙盘”,开展了精准的无风险手术虚拟预演。
清晰识别椎动脉、脊髓和部分畸形血管的走向,规划出能完美避开这些“生命禁区”的最优安全路径;通过精准测量骨骼的尺寸、脱位的距离、角度以及椎管受压迫程度,规划置钉通道的长度、直径、最佳进钉点和进钉角度,提前选择好型号最匹配的螺钉和钛棒,缩短手术时间。
根据模型3D打印出与患儿骨骼表面完全贴合的导板,像一个“GPS导航架”,直接精准引导钻头沿预设路径置钉。与此同时,将三维模型导入系统,为机器人或导航设备提供“作战地图”,实现亚毫米级操作,大幅提升安全边界。
在“指哪打哪”的尖端技术赋能下,患儿拥有了个性化的手术方案,这意味着更好的复位效果、更牢固的内固定,以及更短的康复进程。
守护“生命要冲” 于细微处见真章
颅颈交界区,这个位于头颅与颈椎连接处的关键部位,含有丰富的血管和中枢神经,被视为“手术禁区”。任何轻微的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呼吸心跳骤停或终身瘫痪。
在这个毫米级别的战场上,创造生命的奇迹,是精细操作的艺术,一场技术与协作的胜利。
患儿不仅存在寰枢椎脱位,还伴有游离齿突,寰椎后弓未闭合,Klippel-Feil综合症等多种畸形。面对如此复杂的病例,手术团队展开深入讨论,发现这次手术面临诸多困难:
患儿骨质缺损,分离过程中可能损伤硬脑膜,置寰椎侧块螺钉存在损伤椎动脉风险,分离松解寰椎关节时损伤椎静脉丛可能性大……
在颅椎交界区手术中,内侧是高位颈髓,外侧是椎动脉,医生的操作空间仅有5-6毫米,何况患儿仅有5岁。每一毫米都关系着患儿的生存质量,哪怕只是轻微手抖,都将会造成不可预估的严重后果。
面对这样的患者,精确诊断是成功治疗的第一步。现在医学为医生提供了多种精密的诊断工具。高分辨率CT三维重建可以清晰显示骨骼畸形情况,MRI则能准确评估神经受压迫程度,DSA可揭示椎动脉的走行与变异,避免术中误伤。
在先进设备的辅助下,真正的精准来自于医生凭借丰富经验和细致分析,对患者开展精确诊断,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
手术室内,无影灯下,主刀医生借助仪器和设备传来的反馈,全过程精准避开椎动脉和脊髓神经,在5、6毫米的狭小操作空间内进行置钉,以毫米级精度完成操作。
多学科协作诊疗 顶尖团队如精密齿轮般无缝配合
幼儿寰枢椎畸形手术绝不仅是主刀医生一个人的“战斗”。在术前充足准备下,手术顺利完成,得益于团队精湛的手术技巧与科研持续创新,也离不开医院多学科的紧密协作,独立的顶尖专家凝聚成一个“超级医生”团队,为患儿解除病痛,并为其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
借由影像科团队绘制的精确“作战地图”,患儿骨骼、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及变异情况清晰展示,有助于外科医生精准“落子”,奠定手术导航和规划的基础。
麻醉科团队则担当了手术中的“生命守护神”。幼儿气道细小,颈部活动受限,插管本就是高难度挑战。加之患儿呼吸道受发育影响,弹性组织条件较差,插管期间,麻醉师发现患儿气道压力值偏高,超出麻醉接受的正常限度。反复调整,不断优化,既要确保手术过程中精准控制血压,减少术中出血,又要进行全程生命体征监控,应对幼儿血容量小等多项生理挑战。
手术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刘新宇教授、骨科主任程雷教授?指导下,由阎峻副主任医师主刀完成。麻醉下颅骨牵引3.5公斤,行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螺钉直径3.5、长20毫米,自髂骨后方取骨,做寰枢椎侧块间和后弓植骨融合操作,同时解剖复位严重脱位的寰枢椎关节。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犹如“预警雷达”,铺设监控神经功能的“天网系统”,实时监控脊髓和神经功能,确保手术安全万无一失。
每一例上颈椎手术都是一次“私人定制”。医生必须通过CT三维重建、血管造影等精密影像,在脑海中或计算机导航系统中构建出患者独一无二的解剖结构,甚至模拟手术路径,避开变异的血管和畸形的骨骼。
“目前,上颈椎外科技术发展成为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分支,鉴于此,我们把上颈椎从脊柱外科中分出来,单独组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科颅椎专业组,阎峻教授担任组长,潘新教授作为指导专家。两年来,颅椎外科亚专业团队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年完成寰枢椎疾患的手术治疗近150例,其中不乏大量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复杂寰枢椎骨折等疑难病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刘新宇介绍。
专业的细化,将该疾病的治疗变为临床常规,在大大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也带给患者更佳的临床疗效。
手术操作精细、学科划分精细、人员构成精细、创新要素精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中连续三年位列A++,位于国家顶级行列。齐鲁医院脊柱外科是山东省内最早也是目前唯一设立颅椎外科亚专业的科室,主要聚焦于高难度手术和微创方向。近年来重点聚焦青少年和老年人多发疾病——脊柱畸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得到了社会多个机构的大力支持。其中,在山东省残联公益基金支持下,齐鲁医院按照救助的肢残病种包干治疗费用标准,本省户籍18岁以下行脊柱矫形手术的脊柱侧弯患者实行费用全免。
作为医工交叉方向主要阵地之一,齐鲁医院脊柱外科引入脊柱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系统、O型臂、脊柱手术神经电位监护系统等,辅以人工智能软件,对复杂的寰枢椎手术、复杂脊柱畸形的矫正及截骨等高难度手术操作进行数字化创新,高端医疗设备辅助项目量大幅提升,手术精准度和成功率多年保持高位。
针对老年脊柱畸形骨质疏松退变导致的侧弯,齐鲁医院与山东大学材料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院等开展多方面合作,通过研发创新药物与材料,积极修复退变,减少对手术的依赖。
在团队构成上,脊柱外科是扛鼎齐鲁医院骨科的优势学科,科研方面实力雄厚,近年来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荣誉。目前,齐鲁医院脊柱外科4级手术占比超90%。
“对寰枢椎而言,每次成功‘守护’,都是现代医学在生命禁区里取得的一次辉煌胜利。对守护全周期骨骼健康来说,依然任重道远。于细微处见真章,我们将继续追求毫厘之间的极致,坚守如临深渊的审慎,致力从有到优的传承,造福更多患者。”刘新宇副院长说。(文:陈鸣飞;视频:张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