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6.55亿元研发投入、95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39家高新技术企业、61.3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130名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人才……11月18日,潍坊市“决胜‘十四五’谋篇‘十五五’”科技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一组组硬核数据刷屏全场。
数字背后,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是创新生态的不断优化、是产业能级的稳步提升,更是这座国家创新型城市以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定步伐。

01
潍坊的创新,有迹可循。
潍坊的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
两千多年前,潍水之滨诞生了可“合六面成规”的“齐法化”。六枚“齐法化”刀币首尾依次衔接,能构成规则的大圆环,铸造工艺非常考究,代表了中国铸币工艺的重大进步。
两百多年前,“毛驴县令”郑板桥走过潍县的每一寸土地,并写下“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格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诸城首创“商品经济大合唱”的基层改革探索,以敢闯敢试的勇气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勇立市场经济潮头。
现如今,豪迈机械的轮胎模具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歌尔股份在虚拟现实领域领跑全球、潍柴动力柴油机热效率四次刷新世界纪录……
创新,自古以来便是潍坊人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精神特质,是在每个历史关口都能敏锐捕捉机遇、果断付诸实践的智慧与勇气,更是“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爆发式增长的强劲引擎。

02
潍坊的创新,有完整的生态。
“十四五”期间,潍坊系统布局,构建了一个“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力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生态体系。
206.55亿元的研发投入,是潍坊支持创新的坚定决心。这笔资金覆盖了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企业培育、人才集聚、成果转化及民生改善等全链条,有力推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升级、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为创新种子的破土、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95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平台矩阵,为创新生态搭建起坚实骨架。其中,潍坊科技大市场与“潍科通”平台累计推动近千项技术成果就地转化,带动主导产业产值增加超200亿元。

2239家高新技术企业、40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构筑起层次分明、梯次培育的创新主体梯队,是创新生态的核心主体。其中,歌尔、潍柴等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作用,带动上下游2000余家配套企业协同创新,13家企业入选山东民营企业创新100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1.3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18个百分点,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130名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人才,为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是创新生态的智慧大脑。他们将前沿知识与关键技术送到产业一线,助力一大批重大研发项目突破瓶颈,将创新蓝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
在这套生态系统内,技术、资本、人才、政策高效匹配、相互驱动:政府通过“揭榜挂帅”“包干制”等政策创新,破解179项关键技术难题;高校院所与138家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将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线产品;金融机构推出“科技贷”“成果转化贷”等专属产品,累计为科技企业授信超500亿元……而这,也让潍坊的创新之火最终燃成“燎原之势”,成为“十四五”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的核心密码。
03
“潍”有创新,再辟新天。
“决胜‘十四五’”,是收官,更是新的起点;“谋篇‘十五五’”,是展望,更是勇敢启航。在新闻发布会上,潍坊不仅晒出了“十四五”的亮眼成绩单,更清晰勾勒出“十五五”科技创新的发展蓝图,彰显了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魄力与担当。
潍坊的“十五五”创新规划,紧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与行动方案:
在产业布局上,聚焦“9+3+N”先进制造业体系和“2+2+N”现代海洋产业布局,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在创新能力上,力争新型研发机构总量突破100家,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2.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在成果转化上,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建立10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打通“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场景应用”全链条。当然,潍坊的创新雄心,还带着“科技为民”的温度。“十五五”期间,潍坊将重点推进健康医疗、智慧交通、数字文旅等民生领域的技术创新,比如推广AI辅助诊断系统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示范区,打造数字博物馆、虚拟文旅体验等消费新场景,让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同时,潍坊还将强化创新人才的引育留用,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计划”“青年人才集聚计划”,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创新工坊,让各类人才在潍坊安居乐业、创新创业。
“潍”有创新,方能开大局、开新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且看潍坊如何以创新之笔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马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