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的刘远石榴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里,理事长刘远正站在一排排精美的石榴盆景前。“这笔30万元的‘榴花贷’3天就到账了,利率只有3%,还免担保费!”他兴奋地向前来回访的金融专班工作人员展示今年的好收成。
无独有偶。在淄博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新石器(淄博)无人车科技有限公司高管袁文杰顺利拿到一张崭新的营业执照,这是淄博市首个“无人车科技”行业商事登记。“从提出增加行业申请到拿到营业执照,仅用了不到48小时!”袁文杰说。
放眼山东,一场关于民营经济的深刻变革正悄然发生。从破除隐性壁垒到建立创新生态,从放开市场准入到释放要素潜能,一套“立、破、放”系统性制度创新正在重塑山东民营经济的基因。当制度供给与市场主体同频共振,创新活力便如泉涌般迸发,构建起更具韧性与活力的民营经济新生态。
“立”新规:构建创新基础设施
创新棋局中,“立”不是盲目建章立制,而是构建精准的制度供给,为民营企业打造最适宜的创新土壤。
济南市通过构建“创新型—专精特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级培育体系,为企业铺设成长快车道。截至2025年11月,济南已形成8家独角兽企业、1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68家省级瞪羚企业、261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优质企业矩阵。“我们建立了全覆盖的培育库和动态管理机制,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实施精准帮扶。”济南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济南工业软件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的成立及“CAX一体化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室”的揭牌,标志着研究院从“夯基垒台”转入“立柱架梁”阶段。作为济南市重要的产业创新平台,该研究院正着力打造涵盖工业设计、仿真、控制、制造、管理、运维等工业软件产业链全流程的开放生态。
淄博市则在数字化转型上重点发力。2025年9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同意《淄博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淄博市成功跻身第三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行列。根据规划,淄博市将推动3个行业556家试点企业数字化水平达到二级及以上,培育30家标杆示范企业、10家优秀服务商。
“破”壁垒:打通创新梗阻点
“破”的关键在于打破阻碍创新的各种壁垒,让资源要素在民营经济中顺畅流动。
在潍坊市开展的遍访民营企业活动中,6936名专员联系包靠1.4万余家民营企业,为企业切实解决各类问题诉求。在昌乐英轩重工,企业专员了解企业困难后,迅速协同有关部门在全国为企业寻找智力资源支持。
“我们推动企业与山东大学进行合作,共同攻关技术难题。”昌乐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海刚介绍。多方合力最终让企业成功研发出新能源装载车控制大模型,解决了电驱动的系列难题。今年企业新能源装载车国内外销售量将突破1000台,成为新的增长点。
融资难一直是民营企业的痛点。在枣庄,一场金融创新正悄然发生。近日,在中国人民银行枣庄市分行的指导下,枣庄银行成功发放了全国首笔种质行业生物多样性挂钩贷款2500万元,支持枣庄市峄城区石榴良种繁育及推广基地改造升级。
与传统贷款不同,生物多样性挂钩贷款的利率、期限等与生物多样性绩效指标直接挂钩。“只要企业完成‘新培育或引进国审省审石榴良种种类不低于2个’的目标,就能享受5—30个基点的利率优惠。”枣庄银行公司金融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在德州,民营企业面临的难题得到更直接的回应。2025年8月28日,全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暨产业链工作推进会议召开。这是德州市今年以来规模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一场民营经济专题会议,市领导与50余位民营企业家代表面对面交流,听诉求、解难题,共同为推动资源要素有序流通加油助力。
“放”空间:开放市场与场景
“放”是组合拳中的关键一招,旨在放开市场空间、放开应用场景、放开创新主体。
泰安市的直播电商正打开新的市场空间。2025年11月12日,在宁阳县华丰镇北故城村采摘基地,“泰安小吴支书”——北故城村党支部书记吴洪振准时开启直播。“老乡们看看,这是咱们的铁皮柿子,可以生吃也可以炒菜,没有科技与狠活,口感特别好……”吴洪振掰开柿子,在镜头前展示。
泰安直播电商聚集区打造了“村书记直播矩阵”,成功推出9位达人,协助组建了19人的“山东省村书记联动直播团”。截至目前,泰安直播电商聚集区已累计完成订单量540.01万单,实现网络零售额7.1亿元,初步构建起规模化的电商交易体系。
德州瞄准人工智能细分赛道,优化场景应用。在德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人形机器人“小创”已拥有了自主研发的“大脑”——集成语言大模型,能实现基本的人机交互。“研发‘小创’像教孩子学技能,要有十足耐心。既要让它听懂指令,还要协调手脚完成复杂动作。”德州高创中心人形机器人项目负责人王瑞婕说。
在宁津县凯斯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钢材送入封闭式操作间后,切割、焊接、矫正等工序均由机器自主完成,全程10多分钟;整条生产线由一台电脑操控。“我们紧抓国家鼓励智能制造机遇,按照客户需求创新,不仅给设备装上‘最强大脑’,还帮客户把生产管理搬上‘云端’。”公司研发总监邱福兴说。
创新生态的“区域实践”
山东各地市的创新实践,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共同构筑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亮丽图景。
在泰安,精准服务让民营企业倍感温暖。2025年9月底,一场以“把企业诉求作为第一信号”为核心的服务民营企业专项行动在全市全面铺开。“全市开展全覆盖、精准化的摸排,深入梳理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难点堵点,我们统一收集并调度,确保企业反映的每一个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泰安市民发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杨小君说。截至10月11日,市、县两级梳理的首批35项企业诉求,已高效办结28项,办结率达80%。
淄博市的数字化转型则持续深入。在山东泰展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仓储中心,2889个库位井然有序,而管理人员仅需一名。“以前,这里需要十个人忙前忙后。改造后,效率提升了,成本降下来了,这就是数字化的力量。”泰展机电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提升服务规范性与精准度,淄博市专门出台《淄博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工作规范》明确各方职责,并督促14家集成服务商拿出“一企一策”定制方案。在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DCS自动化控制系统已全面覆盖,工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工艺优化和质量管控。
与此同时,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山东民营经济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枣庄市全面构建“133”服务体系,打通“信用—信贷”转化通道。依托枣庄市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注册登记、社会保险、司法判决等31类全国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信息、51类本地政务信息数据接口对接,政务、金融、企业“三端协同”的创新模式为全市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截至目前,平台已实现全域银行业金融机构100%覆盖,吸纳注册企业超12万家。
潍坊市坊子区商务局则主动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坊子区商务局主动上门对接,对出口政策、海外市场准入规则进行讲解,小到境外展会补贴申报,大到关税优惠政策。”潍坊鲁源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明光介绍说。这种“核心部件定制+整机适配调整”的模式,已让鲁源机械产品覆盖拉美、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地区。
在德州,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德州市累计培育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建设试点690家,数量居全省第一;省级DCMM贯标试点企业305家,位列全省第二。“德州人工智能产业处在‘幼苗期’,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等领域的企业比较少,技术和人才储备单薄,有一些短板亟待补齐。”德州市工信局副局长楚华卫坦言。
从枣庄的石榴种质资源库到泰安的村支书直播矩阵,再到德州的人形机器人,山东“立、破、放”组合拳成效显著,从点状的政策试验田,连片成长为郁郁葱葱的创新雨林。随着更多企业拔节生长,山东民营经济的创新故事愈发精彩。(陈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