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为家,守护“夕阳红”——记善家养老医养康养中心如何用专业与温度重塑“老有所依”
中国网 2025-11-19 16:58:58

在善家养老的康复室里,一个巴掌大的小葫芦,成了牛大爷偏瘫后与世界重新连接的桥梁。因脑梗导致左边偏瘫的他,左手一度无法张开。山东善家养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王琳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他的左手里塞不同大小的小葫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抓握进行锻炼。“要把失能老人当正常人,”王琳说,“在善家,康复不只在冰冷的器械上,更融入在每一天充满鼓励和希望的生活里。”随着葫芦的不断变大,四个月后,牛大爷的手竟然完全打开了。

这个温暖的故事,正是善家养老专业与温度并重的生动写照。在当前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这家扎根莱芜的养老机构,以其独特的“医养结合”模式与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正悄然重塑着“老有所依”的内涵。

从培训到服务,构建区域养老生态

善家养老的故事,始于一段深厚的行业积淀。2015年冬天,王琳开始深入研究养老行业。彼时,中国高端养老机构兴起,但专业护理人才极为匮乏。看准这一机遇,同时也希望为莱芜转型期的下岗工人创造就业机会,王琳于2016年创办了护理培训学校,并在上海投资并运营了一家高端护理站。

“我们当时想把种子撒出去,”王琳回忆道,“把咱莱芜人培训好,输送到北京、上海的高端养老机构学习锻炼,将来有机会再回来建设家乡的养老事业。”在这一理念下,学校迄今已培养了超过5000名专业护理人才,其中多位已成长为善家养老的骨干与管理层。护理部主任刘佳峰,正是“种子计划”的早期学员,他在北京的高端机构历练数年后返乡,成为了团队的中坚力量。

从人才培养到服务落地,王琳完成了从“授人以渔”到“躬身服务”的跨越。2024年底,融合本地实际,正式成立了山东善家养老医养康养中心,开启了养老事业品牌化、体系化的新阶段。同时她引入十年间在上海打磨出的丰富的居家养老服务、先进管理理念与成熟运营模式也在莱芜开展居家养老业务。

如今,善家养老已构建起一个立足莱芜、辐射多地的服务网络。在机构养老领域,善家养老已在莱芜打造了两个专业康养中心,设有约50张和22张床位;在青岛运营的项目拥有约100张床位;同时,在福建还开展了一个拥有50余张床位的合作项目。在居家养老领域,善家养老的服务已覆盖莱芜全区多个乡镇,为众多老人提供专业的上门服务。

在扎实的实体服务基础上,善家养老进一步拓展服务边界,构建起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旅居养老于一体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公司还将专业能力延伸至养老项目咨询领域,为行业新进入者提供从投资预算、适老化设计到运营管理的全流程专业指导,最终形成“人才培养-项目咨询-服务落地”的完整产业闭环。

医养深度融合,创新康复理念

善家养老将服务精准聚焦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群体。王琳对此有着明确的判断:“真正的刚性养老需求,是从老年人失能开始的。”她说,“失能老人最核心的两大需求,除了专业的生活照料,就是持续的医疗支持。在当前阶段,离开医疗谈养老,几乎是一个伪命题。”

基于这一理念,善家养老坚定地走“医养结合”之路,并与莱芜区鹏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莱芜区人民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入住前,老人会接受全面的体检评估,由合作医院的医生为其制定个性化健康档案和护理方案。之后,内科、外科、中医科等不同科室的医生会轮流前来查房,“今天内科、明天外科、后天中医科”,确保任何健康问题都能及时得到专业反馈和处理。

得益于紧密的医养协作,入住鹏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人可便捷使用三楼的专业康复大厅。老人无需外出奔波,乘电梯即可直达,使用医院的专业康复设备进行训练,训练完后直接刷医保卡结算,省时省力。

在完善硬件服务的同时,善家养老还建立了科学的分级照护机制,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动态调整服务方案。王琳举了个例子:“像魏爷爷,他本来在这边陪失能的老伴,自己完全能自理。后来胃部做了手术,我们就把他转到区人民医院那边,因为那边医疗支持更强,更利于他术后恢复。”这种动态调整的背后,是对“医”与“养”比例的精准把握。她还强调,善家养老绝不会为了提升入住率而“照单全收”。“我们坚持因人施策,对于那些只需要陪伴、喜欢参与文娱活动的老人,会主动推荐他们选择更适合的活力型养老机构;但真正失能的、需要医疗支持的,才是我们最适合服务的对象。”

通过这种精准的服务定位和动态调整机制,善家养老不仅确保每位老人都能获得最适合自身需求的照护服务,也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展现出专业养老服务应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服务细节见真情,创新照护理念

在善家养老,王琳用一句朴素的话道出评价养老服务的关键:“一看味道,二看老人的状态。”她解释道,味道指的是院内是否有异味,如果护理到位、通风消毒及时,就不会有味道;状态则看老人对护理人员的态度是热情友善还是沉默疏离。“我们要求护理人员与坐轮椅的老人说话时,必须蹲下身子,让目光低于对方。”王琳分享道。简单的动作,背后是对生命尊严最深的敬意。

善家养老还将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质与尊严感融入日常服务的每个细节。餐饮服务方面,善家养老特意不聘请饭店厨师,而是选用有经验的家庭妇女,在营养师指导下搭配食谱,力求做出“家的味道”。每日的餐饮评价表让老人为每道菜评出A、B、C三级——A类是“下次想多吃点”,C类是“永远不想再吃”,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调整菜单,“民以食为天,对老人来说,吃得好才是真的好”王琳说道。

善家养老对老人精神层面的关怀同样细致入微。善家养老通过组织书法、音乐会、手工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老人的生活充满乐趣;每个月都会为老人举办温馨的生日会,邀请家人共同参与,创造美好的家庭回忆。这种“去病房化”“去任务化”的服务理念,让长者在被当作正常人的关怀中,重拾生活的信心与价值。

立足长远发展,展望小而美未来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养老行业注入了新动力,一系列惠民举措切实改善了老年群体的生活境遇。其中,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为失能老人提供了稳定保障,在济南市,职工参保人可享受90%的报销比例,居民参保人也可获得70%的报销,涵盖专业护理、机构照护、居家护理等多种服务形式。还有今年7月民政部推出的养老服务消费券政策,以电子券形式发放,涵盖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日常服务,老人凭券可直接抵扣相应费用,有效减轻了日常照护支出负担。

王琳算了一笔账:以一位失能老人为例,假设该老人为职工参保人且选择家护服务形式,若其失能等级达到较高标准(如5级),按照济南市长护险政策,家护的报销比例为90%,在此情况下,长护险能报销掉大部分护理费用。在此基础上,叠加山东省养老服务消费券政策,若老人选择居家上门服务类消费券,此类消费券每月有最高抵扣额度限制,且抵扣比例为40%,按照这个抵扣比例,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扣餐费与基础服务费。在长护险较高比例报销和消费券一定比例抵扣的双重作用下,老人每月实际支出大幅减少。

尽管政策利好,王琳在扩张道路上却保持着莱芜人特有的务实与冷静。“我们的目标是五年内服务一万个老人,但未来我们更希望立足莱芜,做‘小而精、小而美’的养老服务产业。”她坦言,不希望养老行业被过度商业化,“如果一切向钱看,最终会榨干老人的钱包,这违背了我们的初心。”

展望未来,王琳将目光聚焦于低龄老人的人力资源开发,“60后”这代低龄老人精力充沛、经验丰富且对老年群体需求感同身受,是养老行业未来潜力巨大的宝贵资源。她计划招募刚退休老人投身养老服务,无论是上门服务给予居家老人贴心照料、机构护理提供专业关怀,还是社区推广传播养老知识,他们都能凭借吃苦耐劳精神和独特情感共鸣发挥独特价值。这一举措不仅为低龄老人提供再就业机会,让他们退休生活充实有意义、实现自我价值,还能以充满温度的服务提升养老行业品质与形象,更从社会责任层面为养老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吸引更多人关注养老事业,促进社会形成尊老爱老助老风尚,推动社会和谐公平发展。

从一个小葫芦的康复故事,到对每位长者生命尊严的守护,善家养老正在用专业的“硬实力”和人文的“软温度”,书写着中国养老事业的新篇章。(吕涵语)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