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刘家湾村的海风,吹了数十年。它曾掠过一代代渔民的渔网,带着咸涩的气息。如今,这风里飘着满村的烟火香,裹着游客的欢声笑语。
61岁的滕建海,双手刻满岁月的沟壑——既曾紧握过磨手的渔网,也曾拎起过沉甸甸的鱼食桶。而此刻,这双粗糙的手正轻柔地擦拭着民宿门厅里的船舵摆件,动作里满是爱惜。
“21岁就跟着船出海,一漂就是20年,每年至少有7个月顶着风浪讨生活。”后来他转行搞鱼虾养殖,总算不用再与风浪较劲,可养殖场常年要砸钱投入,市场行情又时好时坏,日子依旧拧着一股操心劲儿。
滕建海的生活,是刘家湾村众多村民的缩影。曾几何时,这个1100余户的村庄,几乎家家户户出海捕捞,后来又扎堆转向近海养殖,把生计牢牢系在这片海上。
但粗放式养殖终究难以为继。作为江北有名的“鱼米之乡”,涛雒镇沿海养殖面积上万亩,可不断扩张的养殖规模和粗放的养殖模式,渐渐透支着这片海——地下水资源过度消耗、养殖尾水不达标排放、近海海域生态告急,给这个渔业大镇埋下了沉重的生态隐患。
“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2017年,刘家湾赶海园周边养殖清理暨海岸线修复工程在43.4公里的海岸线上拉开帷幕。短短两个月,84个养殖大棚、156间各类养殖用房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300亩花海、300亩沿海防护林,海岸线重新焕发生机。
滕建海的养殖用房虽不在拆除之列,但这场“碧海行动”让他真切感受到了政府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决心。“要是哪天不搞养殖了,还能干点啥?”这个念头在他心里反复琢磨。
不少渔民已经嗅到了商机。2008年,刘家湾赶海园开园后,涛雒镇的海风里就添了新味道。在这味道里,2009年,刘家湾村第一家渔家乐借着景区客流量挂起了红灯笼。谁也没想到,这颗“种子”竟长得飞快:没几年,装修雅致的宾馆、飘着海鲜香的餐馆、摆着贝壳饰品的超市就遍布村道,村民们纷纷放下磨破的渔网,端起了“旅游碗”。
2023年,刘家湾赶海园里摩肩接踵的游客潮,终于让滕建海下定“换个活法”的决心。他拿出攒了大半辈子的50多万元积蓄,把自家老宅改造成院落民宿,取名“品海”——既念着大海的情,也盼着游客能品出渔家的味道。
儿子儿媳脑子活,负责民宿的运营推广;老两口身子骨硬朗,就包揽了接待客人、打扫卫生的活儿。2024年5月,民宿正式开门迎客,生意火得超出预期。两千多元的整院套餐很受家庭游客欢迎,单间房根据淡旺季定价200到600元。更意外的是,小院里还迎来了内蒙古、河南等地的新人,在这里举办浪漫的婚嫁仪式。
如今的滕建海,脸上总挂着舒展的笑。他算过一笔账:“民宿装修一次能用上六七年,三五年就能回本,可比捕鱼、养殖省心太多。”最近,“品海民宿”还评上了三星级,拿到了东港区2万元的奖补。
滕建海家的精品民宿运营一年后,曾一同出海、搞过养殖的刘为福,也动了心。2017年,家里的养殖池在“碧海行动”中拆除后,刘为福一度四处打工。到了耳顺之年,他更想要一份安稳,便学着先行村民的样子,把闲置老屋改造成了民宿,把对大海几十年的情愫,变成了给游客讲渔家故事的热情。
渔网收起,院门敞开;风浪远去,笑语自来。如今的刘家湾村,26家精品民宿已成村庄新招牌。滕建海、刘为福们的手,终于从风浪里抽离,稳稳握住了安稳热乎的好日子——这是海风拂来的新馈赠,也是生态赋能发展的鲜活写照。
(丁兆霞、丁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