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三线记忆 播种红色种子——济南市莱芜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 13 班“莱芜小三线”研学之旅
中国网 2025-11-17 15:17:51

秋阳正好,研学正当时。为让低年级学生走出课堂、触摸历史,厚植家国情怀,近日,济南市莱芜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 13班的师生与家长代表们共同走进山东小三线建设纪念园,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红色研学之旅。孩子们在峥嵘岁月的回响中感悟初心,在动手实践中传承精神,为童年时光镌刻下深刻的红色印记。

沉浸研学,解码红色记忆

刚踏入山东小三线建设纪念园,红砖垒砌的老厂房、锈迹斑斑的生产设备、泛黄的历史照片便瞬间将大家带回半个世纪前。身着校服、佩戴红领巾的同学们好奇地睁大眼睛,紧紧跟在讲解员身后,开启了红色记忆的解码之旅。

“小朋友们看,这里曾是莱芜 709厂的生产车间,上世纪六十年代,无数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钻进深山沟建起了这座印刷工厂。”讲解员指着展区内的老式印刷机,用童趣化的语言讲述三线建设历史,“大家课本里的知识,几十年前就是在这样的机器上印刷出来的呢!”随着讲解深入,同学们依次参观了第四套人民币样张、旧时中小学教材等珍贵实物,当触摸到建设者们用过的扳手、墨辊时,小脸上满是认真。讲解员还特意结合《709记忆》的场景故事,生动还原了建设者们远离家乡、扎根山区的奉献岁月,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

为让历史“活”起来,研学活动特别设计了情景体验环节。在还原的旧时车间里,同学们化身“小小建设者”,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体验金石传拓技艺,模仿当年的印刷工序亲手拓印图案,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在“家国情怀”展区,一整面墙的年代照片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有建设者们在简陋工棚里调试机器的身影,有职工家属在厂区大礼堂排练《沂蒙颂》的场景,还有孩子们在厂办学校里读书的画面,每张照片都标注着“1972年西院车间”“1978年职工食堂”等清晰注解。讲解员指着一张建设者扛着木料爬坡的照片说:“他们当时没有先进工具,全靠双手把设备运进深山,晚上就住在草棚里。”孩子们踮起脚尖仔细端详,小手指轻轻划过照片边缘,仿佛在触碰那段燃情岁月。“原来他们不仅要上班,还要自己盖房子呀!”“照片里的礼堂椅子和现在的不一样呢!”孩子们的童言稚语中,满是敬佩与感悟。

知行合一,收获成长力量

研学途中,团队协作环节让红色精神落地生根。同学们先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寻找三线印记”任务,在纪念馆中合力寻找指定的历史展品,互相分享发现与感悟;随后开展的“三线印记接力”互动中,大家用拓印作品拼组“艰苦奋斗”字样,有的传递工具、有的调整位置,在无声配合中体会建设者们的协作精神。返程路上,孩子们依旧沉浸在研学的兴奋中,主动围在老师身边分享收获,有的背诵记下的建设者故事,有的展示亲手拓印的作品,有的立志要向先辈学习、努力读书。老师细心记录下这些珍贵瞬间,空气中洋溢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

“这次研学让红色教育变得可触可感。”班主任老师表示,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活动结合纪念园的工业遗产资源,设计了参观、体验、互动等多元环节,尤其通过年代照片和协作任务等直观载体,让孩子们读懂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比说教更有感染力。家长代表也纷纷点赞:“这样的研学活动太有意义了,孩子回来后一直讲照片里的建设者故事,不仅开阔了视野,更懂得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了感恩与担当。”

此次莱芜小三线研学之旅,是济南市莱芜第二实验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一年级 13班的同学们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汲取了奋进力量,在实践体验中收获了成长。相信这段难忘的研学经历,将如一颗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激励他们传承三线精神,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宋勇)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