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街道干部及时帮我们联系履带收割机,我家的10亩玉米两天就收完了,一点儿也没耽误!”看着“抢收”回来的玉米,德州市武城县广运街道王前坡村村民王官贞感慨不已。
入秋以来,武城县遭遇连续降雨天气,农田大面积积水,导致传统收割机难以开展作业,秋收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应对困境,武城县组建“三秋”生产帮包指导组,建立“农户需求——指导组调度——设备上门”的高效闭环机制,优先调配履带式收割机奔赴抢收一线。此外,在武城镇西庞坡村,干部们深入田间摸排积水、疏通沟渠,协调水利部门提闸放水,加快排水速度。
玉米成功收割,但连续降雨导致玉米水分超标,如果不能及时烘干,很容易发芽变质。为确保收获的粮食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处理,武城县积极协调粮食烘干服务。
在广运街道曲庄村为农服务中心,两台粮食烘干机正满负荷运转。潮湿的玉米经过烘干、清选等环节后,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旁边的钢板仓。“我们从10月5日起就启动了24小时不间断烘干作业,每天能烘干粮食70吨。”中心负责人曲凡军介绍,该中心的烘干设备服务范围广泛,不仅覆盖曲庄村,还辐射周边30余个行政村,有效解决了阴雨天气下农户“晾晒无场地、粮食易霉变”的难题。
此外,武城县农业农村局也及时发布了“烘干地图”,将全县31处粮食烘干服务点精准绘制成图,并标明烘干企业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交通路线,以及农机人员的联系方式等,方便农户“按图索骥”。目前,武城县31处粮食烘干服务点的近百台烘干机全天运转,日烘干能力近6800吨,竭力满足农户需求。
与此同时,在武城镇七里庄村,一台可移动的烘干机正开足马力,为周边农户烘干玉米。“这台机器一天能烘干粮食20吨左右。”设备生产商、武城启翔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敏介绍,相较于传统的固定式烘干塔,移动机型无须建设用地指标,配备轮胎后可灵活牵引至田间地头,有效解决小规模种植户粮食产量少、传统设备容量不匹配的问题。
玉米收获了、烘干了,收储问题紧随而来。在武城,这一问题显然已迎刃而解。
不久前,种粮大户王庆林刚把烘干后的粮食存进曲庄村为农服务中心的钢板仓。“仓内配备了恒温控制系统和通风设备,把粮食放在这,不用担心受潮了。等天气好转、价格合适了再卖,没准儿还能赚一笔呢!”王庆林笑道。据悉,该中心钢板仓单仓容量达2000吨,总存储量达4000吨。
从田间抢收到烘干减损,再到科学存储,武城县以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守住了秋收的“减损防线”,也为秋种铺就了顺畅之路。(马俊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