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创新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开辟中小企业融资“快车道”
中国网 2025-10-22 10:10:01

“这5300万元贷款,每一笔都实实在在用在刀刃上。没有政府搭建的这个平台,解决融资难就是一句空话。这真是为我们办了件大实事!”济冠钢铁公司总经理张书岗的感慨,道出了聊城市冠县许多中小企业主的心声。

该公司主要从事钢铁冷轧加工,像许多同类型企业一样,融资难、融资贵始终是困扰其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而一场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实践——“冠之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建立,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平台有效盘活了钢板产业链上企业庞大的存货资源,为县域经济注入金融活水。

百亿融资需求待解,政银联动搭建服务平台

钢板加工是聊城市冠县的主导产业,全县钢板加工企业180余家,年采购能力高达1100万吨,货值约500亿元。然而,蓬勃发展的产业背后,是长期存在的融资瓶颈。据估算,约100亿元融资需求长期依赖传统的“托盘模式”解决,综合成本11%以上,“融资难、融资贵”如同枷锁,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产业升级。

为精准破解这一问题,提升金融支持产业链供应链效能,中国人民银行聊城市分行联合冠县人民政府,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创新研发了全国首个县区级产业集群金融服务平台——“冠之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于2024年7月11日正式上线,旨在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县域产业集群提供全新的金融解决方案。

政府信用背书,科技赋能融资产品创新

“冠之链”平台的核心在于“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的模式创新,由冠县人民政府牵头建立,县属国企冠州陆港集团作为运营主体,负责监管融资企业存货。“政府主导”确保政策资源倾斜,“国企运营”兼顾公益与效率,这一模式为平台提供了强大的公信力,相当于为企业存货提供“信用背书”,解决银行对存货价值认定和监管的信任问题,将仓库里“沉睡”的钢材存货变成了银行认可的抵押物。

创推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两类核心融资产品,有效破解黑色金属等重点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是初期开展的存货融资模式。可赋予存货金融属性,直接盘活企业原本积压在存货上的资金,增加企业获贷渠道。二是升级版的预付款融资模式。企业购货时仅需支付20%订金,银行以贷款方式配资剩余80%,平台赋能货物风险可视化监管,可以让企业通过支付较少的资金预定更多的货物,从而实现“杠杆采购”,大幅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三重保障体系,筑牢融资安全防线

为确保平台高效、安全运行,建立三项配套制度,构筑起坚实的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数字化监管机制。平台通过物联网、AI看货等技术,将线下关键业务动作可视化,实时抓取现场业务数据校验,智能识别监管企业财务风险、库存风险、超发风险、违规行为风险等,提高企业智能化仓储管理水平,同时为银行融资安全提供数据支持。

二是快速响应机制。建立“537”快速响应机制,即5分钟内响应、3个工作日内完成调研、7个工作日内帮助企业达到银行放款条件,及时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极大提升融资效率和体验感。

三是风险预警机制。基于融资业务及现场管理要求,创新“5-15-110”预警管理机制,即对异常情况做到5分钟内干预、15分钟内人员到场管控、遇重大风险联动公检法等部门到场控制,确保一旦出现货物资金风险能立即发现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牢牢守住货物与资金安全底线。

“降本增效”显著,成功经验辐射全国

自运行以来,“冠之链”平台成效显著。截至9月末,平台已准入银行7家,注册企业140家,收到企业融资意向总规模约92亿元,成功放款12.1亿元。通过用低成本的银行资金替代高息的“托盘资金”,平台已累计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过7000万元,平均降低融资成本6个百分点以上。

平台的创新实践获得多方关注和认可。试点过程中,山东省委领导亲临现场指导,相关经验做法被《山东新闻联播》《金融电子化》等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并在上海国际金融论坛、山东省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山东省财金联动支持乡村振兴现场会等多个重要金融会议上进行专题报告。

“冠之链”的成功也为全国县域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冠县样本”。目前,河南“信豫链”、合肥“E链融合”等区域平台已借鉴类似模式实现规模化运营,累计放款超50亿元。聊城市内,人民银行聊城市分行正联合东昌府区人民政府,积极筹备建设服务于主城区重点钢管加工产业链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让“金融活水”惠及更多中小企业。

(段晨晨)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