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城康王河源头,曾经的河口村是个典型的困境村:村账上仅剩167元,2700亩旱地常年撂荒,信访隐患暗流涌动,党支部凝聚力几近“归零”。
如今,这里呈现出另一番图景:连片的果蔬大棚硕果累累,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分红,硬化道路通到家家户户,党群服务中心里笑语盈盈。蝶变的密码,藏在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里——这个“红色引擎”不仅让集体经济从“空壳”变“实心”,更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破局“穷乱散”:党建为舵锚定发展方向
“2021年冬天,村里连路灯电费都快交不起了,更别说修漫水桥、改善灌溉了。”回忆往昔,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吴业松感慨万千。彼时的河口村,3700亩耕地被分割成2000多个零碎地块,规模化经营无从谈起;年轻劳动力外流,留守老人对村级事务漠不关心,土地分配、基础设施等问题埋下诸多矛盾隐患。
困境面前,村党支部果断按下“改革键”,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破局的核心抓手。2022年3月,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河兴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确立“合作社姓党、决策权归党、理事长在党”的原则,推行村干部与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把党组织的领导贯穿经营管理全过程。
为打消村民顾虑,吴业松带头拿出4万元,其他村两委干部共凑2万元,作为不占股份、不参与分红的风险抵押金。“干部敢担责,我们才敢跟着干!”首批99户村民主动入社,为合作社发展注入第一股力量。同时,村里聘请专业财会人员管账,成立55人的社员代表大会参与议事决策,每一笔收支都公开公示,让“糊涂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深耕“共富田”:机制创新凝聚发展合力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一亩地年收益不足500元;现在入了合作社,年底能分红,平时还能务工挣钱!”村民王大爷的话,道出了大伙儿的心声。河口村合作社的“吸睛点”,在于一套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利益联结机制。
针对不同村民的实际情况,合作社设计了灵活的入股方式:水浇地每亩折5股、旱地每亩折3.5股,现金入股门槛从5000元1股降至1000元1股,且单户现金股上限为10股,既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参与权,又避免了利益失衡。在收益分配上,“先群众后集体”被明确写入章程,纯收益中不少于60%用于按股分红,10%作为公积金、5%作为公益金,让村民真正成为发展的受益者。
2025年的增资扩股,让合作社成员增至291户,覆盖全村40%以上家庭,连片土地规模达到800亩。规模化经营带来了看得见的效益:大型农机作业效率提升至75%,亩均种植成本降低10%,粮食亩产增加20%,土地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村民的身份从“种地人”变成了“股东”,发展的内生动力被彻底激活。
激活“新动能”:产业赋能撑起治理底气
产业是治理的根基,没有实实在在的收益,一切都是空谈。河口村立足山区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稳基、特色产业提质、品牌营销增效”的路子。
村集体利用200亩“退林还耕”土地种植粮食,年增收近20万元;与泰安市农科院合作引进优质薯类品种,发展100亩订单农业,打通产销通道。更具亮点的是50亩葡萄草莓种植基地,4个阳光式大棚、5个冬暖式大棚里,玫瑰香、阳光玫瑰等优质品种供不应求。
注册“康王缘”商标后,村里又打造新媒体账号,通过直播带货、采摘体验等方式拓宽销路,2024年吸引游客超5000人,葡萄收益的3/4来自采摘,合作社年收入突破140万元。
产业的红火让村集体腰包鼓了起来。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96.07万元,较2017年的10万元实现跨越式增长。有了资金保障,民生实事一件件落地:3公里硬化道路解决“出行难”,5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夜归路,5公里河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污水收集管网实现资源化利用,闲置小学变身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公益金还用于技能培训、贫困学生资助和人居环境整治,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实实在在。
凝聚“向心力”:治理效能随共富路同步提升
“以前村民有矛盾就上访,现在有事主动找村两委协调;以前开村民大会没人来,现在讨论合作社发展,大家都积极发言。”村两委干部的直观感受,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深刻变革。
合作社不仅是经济实体,更成为党群沟通的“连心桥”。村干部在田间地头宣讲政策、收集民情,村民在劳作间隙聊家常、提建议,许多矛盾在交流中化解。2024年,合作社分红50万元,社员户均分红从初期的600元增至2600元,预计2025年将达4000元;每年70万元的务工支出,让留守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当村民的注意力从“找问题”转向“谋发展”,人心自然从“散”变“聚”,形成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和谐格局。
如今的河口村,党支部威信显著提升,村民对集体事务的参与度空前高涨。这个曾经的“问题村”,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实践证明:把党的组织优势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就能破解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让乡村振兴既有“经济颜值”,更有“治理内涵”。在康王河畔,这幅党建引领、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新的篇章。(陈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