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7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论坛交流活动在济南时光艺术之城成功举办。本届电影展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海内外佳片,更策划组织了多场高规格专业论坛,聚焦儿童电影的创作、教育、动画技术及心理健康等核心议题。其中,以“儿童电影与儿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论坛尤为引人注意,它标志着中国儿童电影产业正从单纯的娱乐与审美功能,向更深层次的心理滋养与人格塑造功能拓展。

多元视角,共探儿童电影未来
本届电影展的论坛设置体现了系统性的行业思考。从论坛一“儿童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与儿童成长”中关于“不完美英雄”的创作探讨,到论坛二“儿童电影与中小学影视教育的融合路径”对教育实践落地的规划,再到论坛三“全年龄段动画电影与现实主义情怀”对动画艺术深度的挖掘,以及研讨会“面向未来的儿童虚拟现实电影”对前沿科技的展望,构成了一个从创作到传播、从艺术到技术的完整生态链。而论坛四“儿童电影与儿童心理健康”则如同一条主线,将所有这些环节最终指向了同一个归宿——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心灵福祉。
聚焦论坛四,当光影照进心灵
在“儿童电影与儿童心理健康”论坛上,来自心理学、教育学、电影研究和创作一线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解读了银幕如何成为照亮儿童内心世界的一束温暖之光。

天津市资深心理学家刘希平教授带来了接地气的心理视角。她指出,判断一个孩子心理是否健康,一个朴素的标准是看他是否在跟着成长的“大部队”一起前进。她剖析了当代儿童面临的两大核心困境:常被误读为“态度问题”的学业不良和致命的人际关系孤立。刘教授分享的一个关于“跳绳断掉”的校园小故事,深刻揭示了一件小事如何因“朋友的背叛”而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她认为,儿童电影恰恰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学习”和积累间接经验的安全空间,让他们在角色的故事中,学习如何应对现实世界的困境。

北京师范大学的任晟姝副教授则带来了国家层面的最新动向与实践案例。她介绍,随着2022年国家新课标的出台,影视教育已被正式纳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全国统编教材也已投入使用。这意味着,中小学影视课堂正成为“影像疗愈”的绝佳平台。她还分享了“心悦实验室”等学生社团的实践,通过将电影与心理社团结合,分设“社交技巧组”、“自尊提升组”等,让孩子们在观影、角色扮演和互动游戏中,学习如何交朋友、如何认识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她强调:“当电影走进课程,它就不再仅仅是观赏的对象,而是变成了可以解决真实成长困惑的工具。”

论坛也发出了对优质创作内容的强烈呼唤。北京电影学院的沈娟副馆长通过分析《玛蒂尔达》《布鲁克林有棵树》等影片,阐述了电影中的“阅读叙事”如何帮助儿童构建自我认同与独立人格。她提出,将“电影疗法”与“阅读疗法”结合,能产生1+1大于2的疗愈效果。

此外,来自聊城大学的学生团队展示了他们为视障儿童创作的微电影《指尖的日记》,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一代电影人如何用镜头关注特殊群体,让他们的心理需求“被看见”。

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的系列论坛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的儿童电影正在承担起更深刻的社会责任。它不再只是童年的一份快乐零食,更渴望成为陪伴成长、塑造人格的“营养正餐”。(冯是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