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专家口述史 | 郭兰敏:生命不息,向“心”而行
中国网 2025-10-20 10:27:54

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择一事,终一生。这句话,大概是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心外科郭兰敏教授医路“仁”生的精准注解。

自1964年进入省立医院至今,61年来,郭兰敏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用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为无数患者驱除“心魔”,送去“心”希望、“心”奇迹。

做!——抉择时刻彰显担当

2006年6月29日,这是省立医院心脏外科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郭兰敏成功主持开展了院内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22岁的患者许某被确诊为严重的埃布斯坦心脏畸形,入院时心律紊乱、严重缺氧,几乎丧失活动能力,已经处于终末期心脏病状态。尤为严重的是,他的右心房已经达到了正常人心房的7倍大小!

“患者随时可能死亡。”郭兰敏教授回忆,经过全面检查、联合会诊,最终参与救治的医生们达成一致结论——唯一办法就是进行心脏移植手术。随后,考虑到患者病史长、病情危重、心脏移植难度大、术后易出现并发症等难点,专家组制定了周密细致的手术方案。

6月29日,患者许某被推进了手术室。但意外“不出意外”地来了。刚进入麻醉状态,患者突发心脏骤停、瞳孔放大。来不及犹豫,郭兰敏迅速组织抢救:胸外心脏按压、辅助呼吸、建立体外循环。很快,患者心脏恢复跳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心脏骤停后,肯定会发生脑缺氧损害,心脏移植手术还做不做?

做,手术风险极大,患者可能会因为脑损害成为植物人。不做,前期的准备付诸东流,而且患者必死无疑。

经过一番仔细检查,郭兰敏教授发现,建立体外循环后,患者双侧瞳孔基本回缩到正常状态,且似有光反应。这一发现,给了郭兰敏信心,他果断作出决定:做!

随后,在郭兰敏教授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巨大的病心被切除、健康的心脏与患者大血管连接吻合,终于,“新”心脏在患者胸腔内有力地跳动起来!术后,患者恢复顺利,自此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这一台复杂的心脏手术,也开启了省立医院心脏移植领域的新篇章。

精!——开拓山东心外多项“第一”

对于郭兰敏教授而言,这只是他60余载行医路途中的一抹星光。多年来,郭兰敏教授始终站在技术前沿,一次次勇闯“手术禁区”,在山东省内率先开展多项关键技术,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山东心外学科尚未成熟之际,他率先开展了预激综合征的旁路离断术、马凡氏综合症的Bentall手术、加深低温麻醉非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温血心脏停跳液持续灌注心脏保护技术、布加氏综合症的体外循环下下腔静脉成形术、经右胸心脏跳动下瓣膜置换术、双瓣膜置换加左心室减容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经典迷宫Ш型手术治疗心房纤颤等心脏外科新技术,填补了省内多个空白,为山东省的心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78年,郭兰敏教授作为援外医疗成员赴坦桑尼亚支援。支援期间,一位罹患严重二尖瓣狭窄的年轻女性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脏衰竭等症状,生命垂危,急需手术。经中国援坦医疗队研究决定,由郭兰敏为患者实施针刺麻醉下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术。手术当天,医疗组队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手术台上的郭兰敏凭借极其精准的操作手法和对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成功完成了这场在坦桑尼亚被视为“不可能”的手术。

术后患者转危为安,此举不仅挽救了生命,更实现了坦桑尼亚心脏手术史上“零的突破”——这是坦桑尼亚历史上第一例心脏手术。手术成功后,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学!——于刻苦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

辉煌成就背后,是永不停止的求知精神。“我自己非常愿意刻苦学习。越学习,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人在学习中,会慢慢得到提升。”回望来时路,郭兰敏教授如是说。

1971年,郭兰敏教授被医院选送到上海胸科医院学习进修。在上海,他被安排到了重症病房。重症病房内病号多,任务极其繁重,但他始终不曾松懈,甚至为了获得更多实践机会,主动替别的大夫值班。郭兰敏的努力被专家们看在眼里,“我愿意成长,专家们也乐意帮我进步。”郭兰敏介绍,就这样,进修期间,专家们放手让他做了30多例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促使他的医术突飞猛进。

更令人敬佩的是郭兰敏教授跨越“语言关”的毅力。

学生期间,郭兰敏教授学习的是俄语。从医后,他发现大部分文献资料都是英文的,如果不懂英文,就无法获得国外前沿的医学知识。有鉴于此,郭兰敏教授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英语学习。期间,他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短训班,接受专业外语培训。

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可喜的成果,1988年,郭兰敏教授被选派到澳大利亚南澳洲皇家医学院接受冠心病手术培训,此时他已经可以熟练地读懂英文文献资料了,并且第一个通过了该院的英语水平测试。彼时,南澳洲皇家医学院的心外科技术国际知名,此次培训,也促使郭兰敏教授的专业技术达到了更高水平。

如今,耄耋之年的郭兰敏教授,依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他坚持阅读英文文献、关注学术前沿、学习了解最新临床指南,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也丰盈着“医”路仁生。

传!——甘为人梯托举后来者

薪火传承,见证着一位医者从精湛“工匠”到仁厚“师者”的升华。郭兰敏教授追求的,不仅是技术的授业解惑,更是医道仁心的代代相传。

上世纪80年代末,医院胸外科和心外科正式分离。郭兰敏教授起初担任心脏外科科主任,后来一直担任大外科科主任。2002年,郭兰敏教授从科主任岗位退下,将更多精力倾注于人才培养。“事业总是要由年轻人去干的,他们能尽快独立工作,才是我最值得高兴的事”,秉承着这样的理念,郭兰敏教授成了团队“随叫随到”的坚强后盾。

多年间,郭兰敏教授还独立培养了近2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医生,他荣誉满身;作为教师,他更是名声在外。郭兰敏教授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但对知识的传授,从来都是倾囊相授。即便80多岁高龄,依然时常从网上下载一些专业论文资料,并且结合自己宝贵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

退休两年后,省立医院筹划组建心血管中心,整合心内、心外、血管外科等多学科资源,打造全省领先的心血管疾病诊疗高地。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郭兰敏教授成为中心主任的不二人选。尽管已可颐养天年,他仍义不容辞承担起筹建重任,并明确表示:“我的任务是把体系建好、制度理顺,一旦步入正轨就交给年轻人。”由此可见,郭兰敏教授关注的始终是学科结构的优化与人才梯队的年轻化。

2005年,省立医院心血管中心正式成立,成为省内首批医药卫生重点学科。中心汇聚多个专科优势,配备冠心病监护病房、心脏外科专用监护中心及先进介入平台,在多个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跻身全国前列。

同年,郭兰敏被评为首届“山东省十佳医师”。在评语中,山东省医师协会写道:多年的医疗实践中,郭兰敏教授“以高尚的医德情操,过硬的精湛技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和为人坦率正直的思想作风,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团队”。

从青丝到白发,郭兰敏用六十一年坚守诠释了“大医精诚”。如今,他仍以仁心与智慧滋养后学,让心外科的薪火,照亮更多生命的未来。(马俊伟)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