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仪礼・乡饮酒礼》的竹简渐渐泛黄,那份尊贤尚礼的宴饮传统并未在时光里褪色。在山东省宁阳县乡饮乡,“四八”宴席这缕鲜活的文化脉络,以器物藏礼、以菜品载道,成为招待贵客的至高礼仪。如今,一群年轻“守艺人”正执起传承的接力棒,用青春之力为这千年古宴注入新的生命力。
南赵村“这乡有礼”小院的清晨,总被蒸腾的热气“唤醒”。三层木质蒸笼叠得整齐,白雾漫过院墙,裹着食材的醇香飘向街巷。厨房内,30多岁的丛继增正握着炒勺忙碌,火光映在他专注的脸上,翻炒间,食材与调料碰撞出的香气,与院外的蒸笼热气交织成一幅鲜活的烟火图景,这满院的热气与香气,便藏着“四八”最年轻的生命力。
丛继增与“四八”的缘分,始于其岳母陈焕平。今年60岁的陈焕平,做了40年“四八”,当年正是受其公婆耳濡目染,从食材选择、掌控火候学起,一步步摸清了宴席的每一处规矩。如今,她把一身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女婿,从选料时的“鲜字为要”,到宴席排布的“礼字为先”,那些藏在细节里的老规矩,都在师徒间的对话里代代传递。
而丛继增比老一辈多了份“传下去”的急切——这份急切不是急于求成,而是源于对技艺“断档”的担忧。这份决心,也藏在他和年轻人聊起“四八”时的眼神里,更藏在他不想让这份千年遗风“只停在老一辈记忆里”的执念里。“我平常总说‘老手艺不能只活在厨房’,得想办法让它走出去,让更多人看见。”丛继增说道。
乡饮四八饭店的颜龙,深受其父亲影响,自少年时就守在灶台边打下手,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完全能独自掌勺完成一整桌宴席。只见他手腕轻抖,炒勺在铁锅里划出弧线,蒸腾的热气里,是他对传统味道的坚守。
与老一辈坚守的“口传心授”不同,年轻传承者们正用新方式为“四八”拓路。他们不再局限于线下宴席的呈现,而是借助网络平台,将“四八”宴的文化故事、礼仪内涵分享给更多人。节假日期间,桌桌爆满,不少来自周边县市区的顾客专程驱车而来,只为尝一口这承载古礼的宴席。
在乡饮乡,丛继增、颜龙不是个例,越来越多向他一样的年轻人,化身“四八”宴的“守艺人”。有人跟着父辈深耕技艺,守住古礼的“根”;有人改造老院打造文化空间,拓宽传承的“路”;有人借助新媒体传播,擦亮文化的“名”。他们或许技艺仍在精进,却用最真诚的坚守证明:传统文化从不只是记载到书本里的静态标本,而是能在青春里焕发生机的活态文脉。
当年轻守艺人的手握住炒勺、掀开蒸笼,当千年古宴的香气与青春活力交融,“四八”宴的故事,便有了新的篇章。(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