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微山县驩城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老年人实际需求,扎实推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有机结合,构建起具有驩城特色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构建“老有所养”保障体系。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筑牢养老服务根基。建立“一核三区多点”服务网络。以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三大片区为枢纽,47个村级站点为基础,实现助医、助餐等服务15分钟全覆盖。拓宽资金保障渠道。创新“五个一点”多元筹资模式,建成4处老年人食堂,日均服务超200人次。完善老年群体关爱制度。“四包一”帮扶905名独居空巢老人,安装智能呼叫设备200余套,实现紧急情况“一键响应”。尹洼村连续10年向60岁以上老人发放150元医保补贴;岱庄村坚持26年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360元生活补助,并为困难老人额外提供400元救助,夯实了养老保障基础。
打造“老有所乐”精神家园。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打造适老化养老环境。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年均开展老年春晚、戏剧下乡等活动500余场,培育老年文艺团队77支。适老化改造扎实落地。完成300余户家庭适老化改造,实现幸福食堂、广场等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全覆盖,建成农村幸福院16处、村史馆3处。健康服务精准到位。实现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为失能失智老人配备精神专科医生,让老年人生活更安心。
激发“老有所为”内生动力。积极搭建平台,鼓励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开发“银发就业”岗位。“共富工坊+特色产业”双轨并进,房庄渔网厂、界牌口箱包厂等小微工坊和水蛭养殖、羊肚菌种植等特色产业共提供300多个适老岗位,人均月增收1200元以上,带动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发挥“长者治理”效能。组织200余名老党员成立“五老调解团”,在构建和谐村庄上发挥重要作用。弘扬“银龄志愿”风尚。组建77支“牵手夕阳”志愿服务队,推行“老人吹哨、志愿者报到”机制,开展义剪、理疗等志愿服务,年均服务超3000人次。(宋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