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的文脉有多长?
从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到两汉经学重镇,从齐文化腹地到明清海岱间的文学重地,潍坊的8000年,是古城墙垒起的文明层积,是风筝线牵起的技艺传承,是笔墨纸砚晕染出的生活诗意。
文脉厚重,更需扎根基层、走进“寻常百姓家”——潍坊市计划遴选100名基层文化建设指导员,覆盖全市100个文化需求强烈的村(社区),并于2026年全面推开。10月9日,首批22名基层文化建设指导员接受聘任,正式上岗。他们将带着文化技艺、艺术专长,走进潍坊古巷、寿光大棚、临朐山坳,在基层、在乡土里,播下文化籽种,为这8000年的文明根脉,添一把“新火”,让潍坊文化从“沉睡的家底”变成“生长的日常”。
01
破“漫灌”之困,把文化“种”进百姓心坎
把古城历史搬进机器轰鸣的工业园区,流水线旁的工人难以共情“墙砖里的故事”;将传统戏曲唱进繁忙的蔬菜市场,盘算菜价的摊主无心聆听“弦歌里的意趣”……基层文化服务,往往存在“大水漫灌”式的错位。这样的错位,导致文化输送与基层需求之间总是隔着一层“纱”、一堵“墙”,再好的内容终归落不到百姓心坎上。
文化指导员的到来,恰是“按需滴灌”的精准破局:
潍坊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陈介祺研究会党支部书记陈新计划“深入社区和群众家庭,开设金石文化微课堂,用通俗语言讲陈介祺的故事、万印楼的传奇”,把金石文化扎根到潍城区南关街道西南关社区;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潍坊市文联副主席逄春伟欲在仓颉造字传说地寿光,发挥个人书法专长,让翰墨飘香屯田西村;
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教授、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潍坊市文联兼职副主席、潍坊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勇则畅想着在临朐县东城街道万华社区培训书画、开发文创、完善文化硬件、优化文化环境、打造文化品牌……
立足村社差异,发挥个人专长,带动群众参与,将有效打破传统基层文化“一刀切”的局限,真正实现文化资源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
02
承根脉之魂,将文化种子撒向乡野
潍坊的风筝、年画、红丝砚,是刻在城市基因里的文化符号;金石雅集、翰墨丹青、诗词吟咏,更是流淌在潍水脉动中的精神底色。但文化传承不能只停留于“小圈子”,更需要播撒到更广阔的城乡土壤中。基层文化建设指导员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将那些隐藏在古籍里、封存在展柜中的文化精髓,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日常体验,让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如何活起来?如何火起来?
唯有向下扎根、活化表达、融入场景。
向下扎根。唯有摸清家底,后续传承才可“有的放矢”。文化指导员要做的,首先便是把那些“没写进书本”却活在百姓口中的文脉碎片,拼凑成完整的“本土文化地图”。
活化表达。文化指导员亦是“文化翻译官”:在社区课堂,引导孩子在扎竹骨、画纹样中感悟“墨子制鸢”的智慧;在田间地头,教村民将书法笔墨融入乡村美育;在创意平台,指导文创团队将年画元素融入日常用品……用现代载体阐释传统内核,让文脉“有用、好看、好懂”。
融入场景。文脉的传承,最怕“活动一结束,文化就离场”。“把文化嵌入日常场景”,更是文化特派员的一项重任:只有把悠久文脉变成社区的日常装饰、学校的常规课程、产业的特色符号,文化才能真正“扎下根”。
900多年前,苏轼在密州(今潍坊诸城)写下“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份“趁年华、添新火”的智慧,恰是文化指导员推动文化扎根乡野的密钥——唯有注入时代“新火”,8000年文脉的光彩才能照亮当下。
03
筑“造血”之基,让文脉代代相续
“线不断,鸢不坠”,这是造风筝的秘诀。同样的,基层文化若只靠“外来输血”,而缺乏“本土引线”,终究飞不高、走不远。这就像过年时的灯笼,正月初一亮堂堂,过了十五便熄了光——缺的不是热闹,是能把热闹延续下去的人。
此次,潍坊选派基层文化建设指导员,其中重要的一项宗旨就是:“授人以渔,激发内生。文化建设指导员重在指导、辅导、策划和链接资源,着力培养‘带不走’的基层文化骨干队伍,提升基层自我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
可见,文化指导员要筑造血之基,需跳出“短期服务”思维,聚焦“培育长效能力”,精准传帮带、搭建本土团队。其中,精准传帮带,就是帮老艺人了解市场、助年轻人掌握讲好文化故事的方法、为活动策划者开拓思路。搭建本土团队,就是推动基层建起本土化的文化组织,制定章程、明确规程、建立常态化的活动机制,从而保障文化活动可不依赖指导员,而实现“自主运转”。
此外,不难发现,“缺资源、没渠道”是当下基层文化人才的短板,这就导致好产品卖不出去、办活动缺乏资金支持、想提升技艺没有专家指导。特派员则是“资源的链接者”,向上对接市级文化馆、美术馆、高校,为本土人才争取培训名额、展览机会;向下链接本地企业、景区,帮文创产品找销路;横向链接其他村社的文化团队,推动“跨村交流、抱团发展”。唯有打通资源通道,破解“信息孤岛”,才能助力本土文化力量奔向更好明天。
结语
文化从来不是“附加的装饰”,而是潍坊发展的“根与魂”。
待到来年春风起,伴随着首批22名基层文化建设指导员的身影逐渐与墨子制鸢的传说、郑板桥治潍的足迹、苏轼密州赋诗的豪情重叠,未来更有百名指导员深入百村,城市品牌因年画IP多了一份“难忘的记忆”,寿光的大棚有了“文气”,临朐的山坳飘着砚香,潍城的风筝载着年轻人的梦想飞向更广阔的天空——那时便知,这场文化“耕种”,潍水两岸带来了的既有诗情画意,也有满满的烟火气。(马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