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道·得道·弘道:师范生在中国教师博物馆的师道“修炼”
中国网 2025-10-11 16:35:11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杏坛设学,教师之道,由此发轫。今天,在曲阜师范大学校园内,坐落着我国唯一教师文化主题、师德教育特色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教师博物馆。这里展示有数千年的师道文化积淀、上千万教师的杰出代表,更有一批又一批师范生在此涵养师德,“修炼”师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人民教育家”于漪曾多次表示,教育家精神镌刻着中国特有的印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饱含了蓬勃的时代特征和责任担当的时代使命。

在中国教师博物馆序厅,迎面正中的主题雕塑名为《师道》,整体造型为一方沃土、一种精神、一棵大树,寓意在千年师道的文化沃土上,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支撑和引领,就道、得道、弘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图为中国教师博物馆《师道》主题雕塑

“我们有1800多万名教师,不可能每名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是教育家精神要在每一名教师身上都能体现出来。”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教师博物馆名誉馆长顾明远先生特别强调,师范生要以教育家精神勉励引领自己,把自己“修炼”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2021年12月,中国教师博物馆作为教育部在山东设立的唯一国家级师德教育基地,创造性成立了全国首个大学生师德宣讲团,通过在校师范生角色扮演的形式,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宣讲师德楷模故事,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我们以师道传承人的身份,在中国教师博物馆,赓续民族文化记忆,保护教育历史遗产,涵养教师精神家园;我们以当代师范生的名义,在国家师德教育基地,弘扬尊师重教传统,讲好师德楷模故事,传播优良师德师风。”大学生师德宣讲团首批宣讲员王葆嘉至今还记得宣讲团成立时的宣誓,“那一刻,教育家精神的种子便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就道:学习领悟教育家精神

“就道”出自《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是靠近的意思,亲其师而信其道,“择其善者而从之”。在曲阜师范大学,参观中国教师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生特别是师范生“开学第一课”的“必修课”。

走过《师道》雕塑继续参观,需要穿过一道门,门上便悬挂着“就道”二字。每到这时,讲解员会抬手示意:“同学们,让我们诚意正心步入‘就道’之门,一起走近教师之道,走近师德楷模,学习领悟教育家精神。”

“学习领悟教育家精神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在大学生师德宣讲团的同学们看来,让师范生讲给师范生就很好,因为“同龄人更懂同龄人,师范生更懂师范生,”他们能够更精准的找到切入点,引起共鸣,“我们在讲给其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达到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效果。”

王葆嘉是曲阜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2025年7月完成西部支教后返校复学,并选择回到中国教师博物馆继续担任大学生讲解员。“当我再次走进展厅,我对教育家精神有了更新更深的理解。”

因为被照亮,也想成为光。“我作为新生第一次参观中国教师博物馆,是葆嘉师姐给我们讲解的。”2022级大学生讲解员于婷回忆说,“就是那次参观,不仅让我了解了历代师德楷模,还看到了一个在闪闪发光的优秀师范生。这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后来选择加入大学生师德宣讲团,和师哥师姐一起,就师道,明师德!”如今,于婷也成为了师弟师妹们学习的榜样,成为了照亮他人的那束光。作为曲阜师范大学第28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她明年也将赴西部支教,并许下约定:“支教回来继续讲解……因为常讲常新、学无止境。”

图为于婷(右三)给2025级新生讲解员做示范说明

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再到“受教育者”,看似闭环的角色转变,实际是一次又一次“就道”后的成长蜕变。

得道:传承涵养教育家精神

“得”本意为获取、获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行有所得也”。故“得道”即为使教育家精神真正入脑入心,是对师范生更深层次的培根铸魂。

为此,中国教师博物馆邀请支月英、刘秀祥等国家级师德楷模现场讲授“杏坛公开课”,开展“中外杏坛会讲”,展演黄大年、张桂梅等“杏坛微话剧”,推出“杏坛微课堂”短视频,开发“茶艺与师道”“插花与育人”等师德体验课,打造了由大学生师德宣讲团参与原创的教育家精神涵养系列课程。

中国教师博物馆宣教部副教授徐秀介绍,大学生师德宣讲团成立的契机就是同学们原创了“杏坛微话剧”,“师范生不仅能把教师博物馆讲给师范生听,还能饰演师德楷模给师范生看。”

“《大地之子黄大年》和《燃灯校长张桂梅》是我们第一次展演的作品。”大学生师德宣讲团首批宣讲员杨福成说,当时他们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大学生,没有一个人专业学过编剧导演、没有一个人有舞台剧演出经验、没有一个人知道怎么弄服化道……“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照葫芦画瓢。”

“我们演的是真人真事,就必须要真情实感。”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宣讲团从海量的素材中选取最有代表性、最具感染力的故事情节,“这也是我们对师德楷模精神风范的又一次学习”;在角色塑造的过程中,宣讲团始终求“真”,他们会到农村大集观察路人的行为举止,并在地摊上购买同款“穿搭”,甚至会买一个新的围裙去食堂后厨换一个满是“烟火气”的旧围裙,只为了角色更“接地气”。

“故事和角色归根到底是精神的外化。”在《燃灯校长张桂梅》中,饰演张桂梅的王葆嘉会在脸上画一些“皱纹”、戴一顶有些花白的假发、在单薄的藏青色衣服上佩戴好党员徽章、贴满膏药的手里攥着一个喇叭……注重细节、追求形似的同时,王葆嘉紧紧扣住“党员的信仰”这一核心,既表现张桂梅对女高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更有办好女高“让知识改变命运”的魄力和毅力。“每次演到张校长和党员教师宣誓的情节,往往是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都落泪了。”

图为《燃灯校长张桂梅》微话剧公开展演,王葆嘉(左三)饰演张桂梅

2023年5月,王葆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扮演张桂梅校长的这份经历,让我对教师的使命、党员的信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一次的庄严宣誓都是我向党的靠拢更多一分。”

弘道: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弘道”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人要把真理和道义传播弘扬出去,但不能靠真理和道义装点门面、标榜自己。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师范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我们不仅能在博物馆做好讲解、在舞台剧中演好角色,走上讲台,也能当一名好老师。”王葆嘉分享了她在西部支教过程中如何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她教的班级里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小男孩,上课时总是打断老师说话,爱接话茬,办公室的老师提起他都直摇头……怎么办呢?

“我想到在中国教师博物馆对话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支月英老师时,她给我讲述的引导后进生的故事,我开始慢慢了解他,我发现他总是跟妈妈唱反调;我学着像全国最美教师刘秀祥老师一样,一遍遍去家访,虽然缓解了他和妈妈的关系,但学习成绩依然是个大问题;我又想到去华坪女高拜访张桂梅校长时,她告诉我,学习贵在自律,于是我帮助他养成自律的习惯……”王葆嘉提起这个学生,依然难掩关切,“没想到在7月份的期末考试中,他把我写进了语文作文里——《把她写进青春里》,这个当初顶撞我的学生却是我离开时哭的最痛的学生。”

图为大学生师德宣讲团“师道万里行”活动走进曲阜市田家炳中学

2023年6月,大学生师德宣讲团启动“师道万里行”系列活动,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走进学校和社区,开展教育家精神主题宣讲,推出尊师优享服务,以实际行动弘扬尊师重教风尚。

2025年春节期间,宣讲团在曲阜孔府摆起“文创摊”,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集章打卡。宣讲团志愿者王鲁婧向大家介绍:“这个印章的图案是一个喇叭,文字部分是张桂梅老师题写给我们的一句话——愿意为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终身‘起立’!”一名小学生随即说道:“我知道张桂梅老师,她是创建华坪高中的一位老师,她帮助了两千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是一位很伟大的人。”

“教育家要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我们也在全国唯一的中外青少年交流基地,面向全世界的青少年,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教师故事,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杨福成在参加中外青少年交流活动时结识了来自韩国的留学生柳钟根,两人结为青年伙伴,“中韩教师的风格有很大不同,为了帮助他尽快适应中国师生的相处方式,我给他讲了很多经典的教书育人的故事,也让他对学习专业知识有了更多认识和收获。去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到韩国后如愿成为了一名双语教师。”

在中国教师博物馆参观的最后,讲解员会向参观者说:“很多博物馆都有结束语,但中国教师博物馆没有——因为我们认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永无止境。”这也恰如师范生在中国教师博物馆的师道“修炼”,从“就道”时的“靠近”,到“得道”时的“获取”,再到“弘道”时的“传扬”,教育家精神始终可知、可及、可行,而学习领悟、传承涵养、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永无止境!(杨福成、黄江滔)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