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水:从“景点游”到“全域游”,一座北方小城的文旅破局之道
中国网 2025-09-30 14:56:21

一条沂河,流淌千年文脉;一片崮林,铭刻红色记忆。在山东临沂,沂水这座县城正以文旅产业为笔,绘就一幅富民强县的新画卷。

今年8月,沂水河畔的沂河三桥旅游区南沙滩上,千人炒鸡宴香气四溢,无人机编队与焰火灯光秀交织成璀璨夜景。为期十天的啤酒美食节,不仅吸引了八方来客,更展现了当地文旅产业的蓬勃活力。

与此同时,诸葛镇葛庄村的红色旅游区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通过整合红色资源,这里构建起集红色教育、研学体验、生态民宿于一体的综合业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2024年,沂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20.01万人次,实现收入69.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和14.3%。更令人瞩目的是沂水已连续六年跻身“中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从“景点游”到“全域游”,从“过境地”到“目的地”,沂水的实践正成为中国县域旅游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样本。

资源赋能,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沂水的文旅家底,可谓“得天独厚”。

这里拥有令人惊叹的地质奇观——地下大峡谷,洞体全长6100米,形成于0.65亿至2.3亿年前,峡谷深切近百米,两壁如削,气势恢宏。依托地下暗河开发的漂流项目,获得了“中国最长的溶洞漂流”认证。

这里的萤火虫水洞,是一处生态秘境。洞顶萤光闪烁,游客乘小舟驶入,宛如身处繁星坠落之境。为守护这一自然景观,景区每年繁育投放萤火虫卵400余万只,实现生态保护与景观营造的有机统一。

这里的红色记忆深沉厚重。夏蔚镇王庄村的同心街,见证过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诞生和《大众日报》创刊的革命历程。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奋斗足迹,为这片土地注入不朽的精神力量。

这里的城市休闲空间品质不断提升。沂河三桥旅游区以正阳、启阳、怡和三桥为纽带,融汇大小沂河湿地公园、龙舟岛、爱情岛等多重景观,精心打造“三河交汇、三桥飞架、三岛辉映”的城市休闲会客厅,展现水城交融的现代气象。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片区发展

资源优势并不必然转化为产业优势。沂水文旅实现破局的关键,在于创新探索出“片区化发展”模式。

2025年,沂水县制定出台了《沂水县乡村文旅康养片区发展激励办法》,设立10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系统推动乡村文旅康养实现片区化、集约化发展。加上其他配套政策,县财政累计拨付奖励资金超1400万元,为片区整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政策引导下,沂水重点打造了四大乡村旅游集中发展片区:

以院东头镇“红嫂故里·绿色康养”、泉庄镇“崮韵王风·花开沂蒙”片区为核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示范区内建成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9处,形成了优质景区的集聚高地。

以龙家圈街道“崮下湖畔”、诸葛镇“陌上花开”为核心,规划建设乡村旅游突破区。其中,诸葛镇“陌上花开”农文旅融合片区,辐射18个村,规划面积达30平方公里,坚持连片规划、连片共建、连片发展,成为区域联动的新样板。

四大片区的协同并进,逐步构建起“示范引领、重点突破、全域振兴”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实现了从资源分散到整体运营的深刻变革。

业态创新,文旅融合的“乘法效应”

业态单一曾是制约县域旅游发展的“通病”。沂水县以“文旅+”跨界融合为路径,成功打破固有局限,实现产业效益的倍增。

“文旅+红色研学”焕发新活力。红色葛庄旅游区在完善葛庄伏击战陈列馆的同时,创新引入星空露营地、水上乐园、陨石公园等多元业态;夏蔚镇王庄村创排沉浸式小剧《红衣新娘》,生动再现云头峪村新娘刘茂菊让出婚房支援《大众日报》印刷的感人故事,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

“文旅+非遗传承”实现活态发展。沂水推动非遗项目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传承。马站狮子头咸菜“双年腌制”技艺入选县级非遗后,当地设立非遗工坊,由老匠人带徒传艺,使这一传统味道从农家坛罐走进连锁超市,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提升。

“文旅+节庆营销”塑造品牌热度。通过精心策划啤酒美食节、父亲节专场等活动,沂水持续营造旅游热点。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旅游区曾为1000名男士提供免费游览,此类创新举措有效保持了市场关注,形成持续的客流吸引力。

“文旅+乡村振兴”带动共同富裕。泉庄镇金龙山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企业投资9000万元,流转农户土地1781亩,连片发展有机晚熟蜜桃。2018年以来累计分红超1300万元,户均近8万元。 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更让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在文旅融合中找到了最佳契合点。

从“景点观光”到“目的地体验”的全域升级

沂水文旅最深刻的变革,在于实现了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格局的整体跃升。

目前,全县已建成A级景区36处,其中5A级1处,4A级5处,高等景区数量位居山东省县域首位。同时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重点村2个,形成了景区引领、乡村联动的发展态势。

沂河三桥旅游区精心打造“夜游沂河”项目,配备游艇、快艇、画舫等各类船只15艘,集观光、餐饮、会客功能于一体。当夜幕降临,灯光点亮河面,桥景交融,勾勒出独具魅力的城市夜景。

更值得一提的是,沂水积极打破产业界限,推动文旅与农业、工业、商业深度融合。院东头镇开通免费环线观光车,以萤火虫水洞为起点,串联茶博园、特色民宿等网红节点,实现“山水游线闭环运营”、让游客体验从点到面的全面提升。这种全景打造、全时体验、全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正推动沂水由单一的“景点观光”向立体的“目的地体验”转型升级。

品牌引领,从“知名度”到“美誉度”的升华

在文旅品牌建设中,沂水展现出了专业的营销智慧。

今年8月举办的第三届山东(沂水)食品博览会,展览面积达3.5万平方米,设立6大特色展区,吸引全国近400家优质企业参展。这场盛会不仅搭建了产销对接的重要平台,更“食品融合”有效提升了“沂水旅游”的品牌影响力。

沂水创新推出的“地名好品”概念,将马站狮子头咸菜、沂水丰糕、沂水苹果等特色产品与地名文化深度绑定。2024年,沂水非遗食品类产品销售额突破2.3亿元,带动3000余农户增收。一款款带着泥土气息的农特产品,在地名文化的赋能下,实现了从“土特产”到“地域名片”的价值跃升。

今年4月,在山东沂水(上海)招商暨文旅推介会上,沂水县委常委、副县长王海娟更是向上海企业家、文旅创客、投资机构推介沂水文旅资源,发出“共鉴湖光山色,共谋文旅新篇”的邀请。这种主动“走出去”的精准营销,标志着沂水实现了从“等客上门”到“引客入沂”的根本转变。

民生为本,文旅发展的价值归宿

文旅产业的终极价值,在于造福于民。沂水始终坚持文旅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诸葛镇“陌上花开”片区带动18个村、237户发展“庭院经济”,年实现村集体增收83.5万元,村民增收246.2万元。龙家圈街道片区建设带动2000多名农民实现就近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多个景区推出免费旅游专线、特色节庆活动,让市民共享发展成果。红色葛庄旅游区通过开通免费旅游专线、举办音乐节等举措,打造出“近郊周末两日游”热门打卡地。

在夏蔚镇王庄村,煎饼摊主王存艳向研学学生递上玉米煎饼时说:“这一张张硬煎饼,就是80多年前在这里战斗的八路军的军粮。”朴素的话语,让历史在传承中焕发出温暖的时代温度。

“路不远,景又美,欢迎来沂水。”这句话道出了沂水文旅的独特魅力所在。

如今,漫步在沂水山水间,既能感受地下大峡谷的雄奇险峻,又能体验萤火虫水洞的梦幻奇妙;既能领略红色葛庄的革命情怀,又能享受沂河三桥的都市浪漫。

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沂水的实践为中国县域文旅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文旅产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在于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对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冯是越)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