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寒潮中,煤炭企业如何突围?山东能源集团新疆能化伊犁能源以“块煤产率”破题,从筛缝中产出高附加值,在块煤率提升、产品适配、链式协同中开辟了一条逆势突围提质增效新路径。今年1至8月份,伊犁能源商品煤完全成本控制在百元以下。
9月8日下午6点半,伊犁河谷的夕阳仍挂在天际,伊犁能源运煤道路上车马如龙,储煤棚外,一辆辆运煤车辆排成长龙,等待装车发运。“现在每天大块煤发运量基本都在3000吨左右,昨天突破了3311吨。这1吨可顶2吨多的末煤!”伊犁能源煤炭发运负责人李强语气中难掩兴奋。
今年以来,面对区域产能过剩、煤价震荡下行、运距较长等严峻挑战,伊犁能源通过优化采煤工艺和改造筛分设备,围绕提升块煤产出率,产品适配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在周边煤矿因市场疲软纷纷走弱的情况下,稳住了生产基本盘,有效对冲煤炭销售“困局”。
进入2025年,当地煤炭价格迅速下滑,伊犁能源受到严重影响。但公司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冷静分析,主动作为,积极寻找增加煤炭价值的突破口。“块煤产出率是当前形势下关键一招,也是立竿见影的增效手段。”伊犁能源总经理周广宇表示,“我们通过技术改造、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把有限的资源‘筛’出更高的价值。今年,我们的大块煤产出率由5%提高至9%。”
技术改造提升大块煤产出率
曾经的伊犁能源,与许多传统煤矿一样,面临产品结构单一、价值流失的窘境。由于系统限制,矿井只有末煤和中块煤两个品种。旺季时,本该价值更高的大块煤被迫破碎成中块销售。中块滞销时,又进一步破碎成末煤,眼睁睁看着“真金白银”在破碎机里流失。
“通过调研发现,当地市场对10公分以上大块煤的年需求量高达120万吨,价格是末煤的两倍以上,这是一片蓝海。”李强说。
市场需求就是行动指令。矿井迅速成立技改团队,开启了一场由“有煤就行”到“要煤质、要效益”的自我革命。
技改团队摸索出“煤流过载快速熔断机制”“8分钟快切系统法”等组合技术,对地面储装运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成功开发出“大块煤”,新产品上线、供不应求。
趁热打铁。今年4月,通过调整准备车间滚轴筛间隙,大块煤产出率由8%提升至9%,日产出“大块煤”3000吨左右,真正做到了从源头“筛”出效益。
大块煤的成功开发,直接带来了产品的价值跃升。1至8月份,大块煤产量36.1万吨,同比增长63.4%,每吨创效超过100元。
“精挑细选”提升煤质稳定性
新产品有了,如何确保其质量稳定,成为赢得市场的关键。
伊犁能源原煤产量大、煤质较软且易碎,在开采、破碎、转载运输等环节中,部分大煤块不可避免地破碎成中块甚至末煤,放煤环节也易混入矸石,影响最终产品的“颜值”与价值。
质量就是效益,必须主动出击。他们狠抓源头提煤质,通过两刀一放,优化后部放煤尾梁摆动次数和时间,采用多轮顺序循环放煤工艺组织放煤,实现“应放尽放、精采细采”。原煤含矸率和灰分持续降低,回收率达到90%以上。
他们将智能化建设从井下采掘延伸至地面洗选,引入TDS智能干选系统,通过大数据建立分析模型,精准分辨煤与矸石,利用智能喷吹系统排出矸石,煤质提升“肉眼可见”。
“每小时可处理350吨块煤,排矸率达90%以上。”伊犁能源机电设备部主管尚福银介绍,“智能干选系统的投用,像是为产品质量装上火眼金睛,让每一块发往市场的煤炭都表里如一。”
不仅如此,智能干选系统投用后,大幅降低传统湿选工艺中水资源的消耗和固废物排放,该矿资源税税率也由9%降至8%。
优化筛分工艺提高块煤纯度
伊犁能源在提升中块煤“纯度”上齐头并进。针对长期以来末煤易混入块煤仓、拉低块煤率的“老大难”问题,他们在块煤仓下的给煤机溜槽上动起了“小手术”。
2024年3月,他们拆除旧溜槽,创新加装了筛孔为15毫米的简易“棒棒筛”。就像在装车前设置了一道“安检门”,有效拦截细末煤。试验结果令人振奋,块煤率从65%直接跃升至70%。
他们没有止步于此。今年7月,经过现场写实,技术人员发现现有筛缝容易堵塞,于是将筛缝从15毫米大胆扩至20至25毫米。“筛缝不是越小越好。”伊犁能源副矿长周忠广道出玄机,“前期改造虽提高了块煤率,但过小的筛缝易被堵塞,反而影响分筛效果。这次‘做减法’,是为了把末煤筛得更干净,让块煤品质更稳定。”
数据印证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中块煤块煤率成功突破80%大关,块煤“价值”得到同步提升。
技术破局后,如何守住胜利果实?伊犁能源下达了管理的“铁规矩”。他们制定《中块煤质量管理实施方案》,将粒度合格率、发热量等指标作为“硬杠杠”,分解至采掘、运输、筛分、发运全链条。考核虽严,但激励分明。月度无投诉且足量供煤,相关人员最高可获得10%的绩效嘉奖。
块煤率的持续提升,让伊犁能源成为保障新天煤化工原料煤稳定供应的“压舱石”之一。
协同创效“块煤产率”激活“一盘棋”
“块煤产率”绝非孤立一环,它牵引着整个生产系统的协同响应。伊犁能源将“一切成本皆可降”理念融入“骨髓”,通过协同创效,为提质增效再添助力。
他们建立“大小循环”机制,对采掘工作面的皮带、管路、H架等材料进行就地鉴定、循环复用。无需升井修复的就地使用,需修复的转至机修厂整修后再投入循环。今年1至8月份,仅井下“小循环”就复用大量物资,创效超130万元。通过“大循环”对升井设备进行集中修复,创效274万余元。
他们建立自主加工模式,井下金属网、U型棚实现自给自足。同时,还为兄弟单位协同加工供应金属网。1至8月份,对比外购节省66万余元。
他们展开全面资产排查,建立变现清单,通过调拨、拍卖、租赁等方式高效处置闲置资产,1至8月份,盘活闲置资产238万余元。
……这种循环经济、自主加工、闲置盘活等协同创效措施,不仅降低了新材料投入,更与“块煤产率”同频共振,为成本做“减法”,为效益做“加法”。
受此助力,1至8月份,吨煤完全成本同比下降27.29%,比奋斗目标每吨降低24.5元。
更深远的是,“块煤产率”提升了矿井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当前煤炭市场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伊犁能源逆势开拓了14家新客户,并锁定1家用煤企业每年60万吨的增量订单。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践行‘块煤产率’,优化产品结构,强化产洗销协同,不仅要把煤采出来,更要卖得好、效益高,真正把结构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周广宇说。
从被动应对市场到主动引导需求,从“有什么卖什么”到“要什么产什么”,伊犁能源以“块煤产率”为钥,打开了提质增效的新通道,在煤炭市场的寒冬中,篝火正旺。(李菁、段修功、李超、马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