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让更多人“听得见”“听得清”
中国网 2025-09-15 11:10:00

“确实比原来佩戴的助听器清楚多了。”这两天,家住泰安的小王(化姓)十分高兴,人工耳蜗开机后,他再次听清了外界的声音。

事实上,这样的案例,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并不少见。作为山东省最早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科室,早在1985年,省立医院耳鼻喉科即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单导电子耳蜗的临床试验;2000年,科室又开展了山东省首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迄今为止,已成功帮助数千位患者“听见”“听清”。

“医术精湛,德医双馨。”前不久,小王和父亲王先生将一面烫金锦旗送到了省立医院耳鼻喉科耳科组主任、主任医师于淑东手中。“于主任不仅手术做得好,还很负责任!”回想起手术当天的情景,王先生依然感动不已:“当时,于主任的脚受伤了,撑着支架、忍着疼痛给我儿子做了两个多小时的手术。太辛苦了!”

于淑东主任带伤为患者开展手术

因患有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自出生起,小王的听力就严重受损,只能依靠助听器维持日常沟通。但随着年龄增长,小王的听力水平逐年下降。“现在,助听器几乎没有效果了。”王先生介绍说。

不得已,王先生带儿子来到省立医院就诊。经过系统检查和综合评估,于淑东为小王实施了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一个月,人工耳蜗顺利开机,小王再次听到了外界的声音。

“目前来说,人工耳蜗植入是帮助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这类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于淑东介绍,手术主要面临三大难点:首先,耳内结构复杂、神经分布密集且个体差异大,尤其是电极需要经面神经隐窝进入,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面神经,导致面瘫。其次,术中要在仅有小米粒大小的耳蜗上精准打开圆窗,操作空间极为有限。此外,手术还需将长约27毫米的、如头发丝一般细软的电极准确植入耳蜗内特定位置,且植入点的范围同样不足小米粒大小,“如果植入位置出现偏差,会直接影响术后听力效果”。

恰如于淑东主任所言,对于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而言,人工耳蜗植入是重获听力的关键。然而,高昂的费用曾让无数家庭望而却步。近来,随着国家集采政策的推广,人工耳蜗植入费用大幅降低,前来咨询和接受手术的患者日益增多。

此前,为减轻患者经济压力,省立医院积极争取,被确定为“山东省残联聋儿康复救助项目”定点医疗机构。近期,医院积极做好“爱的分贝”人工耳蜗植入资助项目落地。

“爱的分贝”公益项目由北京一家公益基金会发起,主要为符合条件的听障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单侧、对侧、双侧的人工耳蜗植入资助,如确诊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如有需要植入人工耳蜗且符合资助条件的家庭,可通过该项目申请援助,资助比例为医保报销后自付金额的30%-70%,单侧植入最高补助2万元,双侧最高3万元。

推进过程中,针对18岁以下困难听障儿童、青少年及具有全日制学籍的听障学生,医务社工团队系统评估其家庭经济状况、照护支持能力等社会支持体系。同时,为符合条件的家庭提供“一对一”精准指导,协助其规范填写线上救助申请材料、完善相关证明。

此外,医院还定期组织病友会支持小组活动,邀请术后康复患者分享经验,搭建医患沟通、患患互助的平台;并深入社区开展科普宣传与项目推广活动,进一步覆盖面扩大项目知晓度和影响力,助力更多听障群体重新“听见”。

“目前,山东省已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及耗材集采,再加上公益资助18岁以下困难听障儿童、青少年,家庭经济压力将大幅减轻。”于淑东主任介绍,目前,有几位患儿家属正积极申请公益资助,“我们将依托技术优势,严格筛选符合条件的患儿,确保每一笔善款精准落地,帮助更多孩子走出无声世界。”(马俊伟)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