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滨州医学院构建“医本赋能·时空沉浸·全域协同”实践育人体系
中国网 2025-09-15 15:19:01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医学院校承载着培养兼具高尚的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卓越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将实践育人深度融入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中“治病救人”的实际本领,同时将“医者仁心”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自觉,成为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滨州医学院历经多年深耕打造的“延伸课堂”实践育人体系,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充满人文关怀且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

以“医本赋能”立心,构建“五维度五工程”延伸课堂目标体系

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仁心”与“术业”的有机统一。滨州医学院紧密围绕“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坚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领,探索构建“延伸课堂”实践育人体系,着力将第一课堂专业理论向实践应用场域延伸,系统构建“价值-能力-素养-境界-职业”五维度育人目标图谱,精心设计贯穿“奠基期-探索期-筑梦期”全学段的“红医铸魂、精术立身、科创启智、服务有为、职业导航”五大工程。近五年来,工作成效显著:10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陈玉娇获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近三年,57名学生参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5名获评全国考核等次优秀,李双秀荣获“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组建1200支(国家级39支、省级23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3万余名师生参与,连续9年承办团中央专项实践活动;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260项、省级493项,列居省内同类院校榜首。

以“时空沉浸”立行,打造“四环节三场域”延伸课堂育人路径

实践育人绝非形式主义,而是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真实场景,促进知行合一。构建“启-行-思-评”四环节工作流程:“启”-夯实基础,建成国家级、省级实践课程与虚拟仿真课程12门,遴选社会实践指导师、双创导师、学业导师等师资1000余名,征集3类“金种子”项目库,开展安全教育、沟通礼仪、项目设计、调研方法、专业技能等5类专题行前培训;“行”-强化淬炼,通过时政宣讲、科普宣教、调研观察、技能竞赛、创新训练、职业演练等15类“沉浸式+嵌入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沉浸于真实场域,并将学习任务嵌入项目实践全过程;“思”-深化认知,通过“滨医青年下午茶”“榜样宣讲”等活动,推动学生将实践经历内化为“仁心”职业素养,打造微团课、微党课等宣讲视频200余个,将实践经历有效转化为价值认同与能力内核;“评”-驱动转化,建立“实践-创新-创业”成果转化通道,年均举办成果展示会、竞赛遴选、项目孵化等100余场。同步搭建“校园互动+社会联动+数字促动”三维平台:校园场域建成“1+3+N”场馆矩阵及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社会场域联动4个现代产业学院、10处红色教育基地、18个社区实践基地,数字场域运营“E梦园”融媒体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智能管理平台、27项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等,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全时空育人覆盖。

以“全域协同”立制,建构“建章-协同-激励”延伸课堂育人机制

实践育人工作需要强化“机制保障”。着力构建“制度规范、协同联动、激励赋能”的长效机制:一是以制度规范为牵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课堂成绩单、师资培养、学生评优、教师职称晋升等纲领性文件,健全顶层设计框架;二是以协同联动为抓手,破除校内外资源壁垒,系统整合红色教育、社区服务、创新创业实践等育人资源,汇聚多元育人合力;三是以激励引导为驱动,将实践育人成效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年均投入经费300余万元予以保障,有效推动教师从“任务执行”转向“主动作为”,促进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向“自主探索”。通过专题培训与精准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实践,全面激发内生发展动能。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滨州医学院在实践育人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培养出大批兼具“仁心妙术”素养的卓越医学人才。学校构建的“延伸课堂”实践育人体系,是对“三全育人”理念在医学院校实践教学中的生动践行,亦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积极响应。新征程上,学校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提升“延伸课堂”的温度、深度、广度与效度,努力为健康中国建设培养更多“有担当、有情怀、有精神、有医术”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以扎实育人实践谱写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崭新篇章。(耿涛)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