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路边摊到示范店——山东宁阳精准帮扶食品“三小”提质升级
中国网 2025-09-11 11:29:57

在山东省宁阳县,“陈光馓子”的香气已飘百年。这门始于清朝同治年间的祖传手艺,经手工和面、捋条、盘条等十五道工序制成,曾是当地百姓走亲访友的伴手礼,却因“摆地摊”模式长期困在温饱线。如今,它不仅拥有注册商标、获评“宁阳名吃”,更蜕变为小作坊示范店,背后是宁阳县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三小”(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精准指导、用心服务的生动实践。

十几年前,陈光的馓子摊设在宁阳县欣街西路路南自家商店门口。无固定经营场所,操作台露天摆放,卫生条件堪忧,客源仅靠过路行人零星购买,日均营收仅够养家,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合规手续更是空白。“不是没想过开正经门店,可一想到租金、卫生标准,还有食品安全风险,就没了底气。”陈光回忆,彼时的馓子生意,正深陷“守着百年手艺却赚不到钱”的低谷。

转折发生在2017年。宁阳县市场监管局八仙桥市场监管所所长彭国栋带队开展食品安全常规检查时,发现了陈光的馓子摊。看着简陋环境与冷清生意,彭国栋未简单执法,而是主动攀谈,既指出卫生、证照等合规问题,又结合手艺优势,提出“升级改造、进店经营”的建议。“老手艺不能一直‘摆’在路边,规范经营能让顾客放心,更能让生意‘活’起来。”这番话说到陈光心坎——他早盼着馓子“登堂入室”,只是缺了引路人。

从“摊”到“店”,首要是破解选址与装修难题。市场监管人员全程“手把手”帮扶:选门店时,优先筛选兼顾人流与居民生活的位置;设计布局时,细化加工区、售卖区划分,尤其在排烟设施上反复推敲。因店铺楼上是居民区,向外排烟影响住户,往下排入下水道不合规范,最终在监管人员建议下,将烟道直通楼顶,既合规又化解邻里矛盾。

硬件落地后,软件手续办理随即推进。工作人员全程指导陈光准备材料、跑审批流程,协助其顺利办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2017年底,陈光的馓子店正式开业,亮堂的操作间、整洁的售卖区,彻底告别“风吹日晒”的地摊时代。“开业后,监管人员还常来教我记台账、追溯食材来源,把‘流动摊贩’的随性,改成‘固定门店’的规矩。”陈光说,环境改善、经营合规后,顾客尤其是回头客增多,生意比摆摊时好一大截。

生意步入正轨,市场监管人员又为陈光谋划长远:“注册个商标,把老手艺做成品牌。”这让对“商标”毫无概念的陈光犯了难。彭国栋当即带他查商标、改设计、备材料,一遍遍跑注册流程。2022年,“陈光老陈家”商标成功注册。监管人员还帮他设计合规包装,标注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修改宣传用语避免不实表述,定制外包装箱,为线上销售铺路。

如今,“陈光老陈家”馓子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多省,还在监管部门推荐下,频频亮相地方美食评选、庙会、美食节,成了“宁阳特色名吃”。陈光的店也成当地小作坊示范店,接待各级检查观摩,他还为其他小作坊经营者提供培训指导。“从赚够温饱到营收翻几番,还能带动同行规范经营,全靠合规经营。”陈光感慨,现在遇经营问题,第一时间就找市场监管部门咨询,“早不把他们当‘检查的’,而是生意上的‘好帮手’”。

“食品‘三小’是县域食品市场的重要部分,也是传承地方特色美食文化的关键载体,做好其监管服务,既关系群众舌尖安全,也关乎经营者生计。”宁阳县市场监管局局长孔建兵表示,过去不少“三小”经营者因缺专业知识和资源,面临合规难、发展难,甚至徘徊在违法边缘。对此,宁阳县市场监管局始终坚持“监管不是目的,服务与规范才是核心”,不搞“一刀切”执法,将指导帮扶贯穿始终。(何敬华)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