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举办。济南企业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行者泰山”,在1500米赛道上演了“断臂前行”的奇迹,以3米每秒的速度跑完全程。
“行者泰山”在赛场奔跑的身影,恰如当下的济南机器人产业,从零起步,加速、超越,成功跻身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梯队。
01
济南的机器人产业,应用于多个产业领域,助力多产业开花结果。
作为制造业链条上至关重要的工序,焊接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乎生产效率的提升与产品品质的优劣。传统焊接机器人如“提线木偶”,依赖人工逐点示教才能完成焊接路径设定,过程繁琐且容易出现路径偏差,极大制约着生产效率与焊接质量。
而今,走进位于历城区的山东思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搭载超高清视觉识别系统与自主研发智能算法的免示教焊接机器人,犹如安装了“智慧大脑”与“敏锐双眼”,可以快速精准扫描、识别工件的三维轮廓与焊接点位,且无需人工逐一示教,即可自主规划最优焊接路径,即刻开启高效作业。
与此同时,济南机器人产业已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应用价值:
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电力巡检机器人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推广应用;
山东德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螺纹丝扣自动检测机器人,融合远心光学系统与AI算法,实现微米级精密测量,填补了全球行业空白;
山东亚历山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对标美国ROS,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通用操作系统句芒(GomROS),并依托GomROS开发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多种智能机器人及智能化质检解决方案,并在山东黄金、泰山玻璃纤维等国企、央企进行了推广应用;
8月20日,山东未来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携手山东未来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港仔机器人集团、广东天太机器人等战略伙伴,在广东省佛山市共同签署全球首例万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订单协议,预计2026年底至少交付1万台面向家庭康养的具身人形机器人。这一里程碑式合作不仅创下人形机器人行业规模之最,还让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真正落地,走进千家万户、进入千行百业……
这些创新成果生动展现了济南机器人产业蓬勃的创新活力和高效的技术转化能力。同时,也充分表明,济南机器人产业正成为赋能千行百业、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02
济南的机器人产业,不仅产业规模庞大,更形成了协同高效、软硬结合的完整产业链条。
目前,济南机器人产业规模占山东省比重近50%,是全省重点培育的四大机器人产业核心区之一,已形成较强的集群优势。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全产业链的有力支撑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
作为山东省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区域,济南正以全链条生态布局和强劲的创新动能,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当下,济南机器人产业链条完整,“软硬结合”覆盖上中下游。其中,上游核心零部件持续突破关键技术;中游本体制造涵盖多类机器人产品;下游系统集成企业推动机器人在工业、服务、特种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这种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济南已形成众多成功范例。例如,在上游环节,多家企业专注于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关键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为人形机器人、工业机械臂等提供“强韧关节”和“智能大脑”。中游领域,以优宝特、奥太电气、鲁能智能等为代表的本体制造企业,开发出包括四足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在内的多类产品,覆盖工业与服务等多个赛道。而在下游系统集成与应用端,济南企业将机器人技术与具体场景深度融合——比如在建筑行业,ALC条板安装机器人应用于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显著提升施工效率;在电力领域,智能巡检机器人实现变电站无人化运维……
如今,济南已构建起“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产业生态”良性互动的创新发展格局,为机器人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8月初,济南市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和产业链“建、延、补、强”,提升全市机器人产业整体竞争力和话语权。
03
济南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背后有着坚实的政策支撑与服务体系作后盾。
“感谢园区一路护航,让‘行者泰山’能在世界赛场跑出中国速度!”9月2日,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永带领核心团队,将一面写有“鼎力相助情系企业优质服务保障发展”的锦旗送到济南高新区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
“‘行者泰山’能在赛场上稳定发挥,离不开两重关键支持:一是园区的精准协调,二是学校的无私助力。”范永介绍,接力赛对机器人步态衔接、场地适应度要求极高,而户外橡胶跑道是模拟真实赛道的最佳选择。前期,园区第一时间联动辖区内的济南高新区海川中学,协调学校开放户外橡胶跑道供优宝特训练;针对障碍赛的复杂场景,高新区又专门统筹齐鲁软件园创业广场B座、D座一楼场地,按赛事标准搭建1:1模拟障碍测试区。“从场地对接的速度,到跨单位协同的顺畅,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高新区‘一盘棋’服务企业的诚意。”
济南高新区服务企业的一幕,恰是济南市助力机器人产业“奔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济南市持续优化产业政策体系,推出包括平台搭建、人才引育、技术攻关、应用场景开放等一揽子支持举措,构建“企业有所需、政府有所应”的快速响应机制。今年,济南还专门组建机器人产业发展办公室,成立机器人产业赋能联盟,推出《济南市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并发布首批机器人产业应用场景“三张清单”,覆盖制造业、教育、建筑等10多个领域,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构建了良好生态环境。
当前,济南已初步建立“1+10”工作体系,明确“1246”工作思路,即:发挥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办公室“尖刀连”作用,依托全市“X+2”主导产业布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区县(功能区),以打造“黄河流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为目标,围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2大任务,做好“挖(潜)+招(引)+服(务)+融(合)”4篇文章,构建“有人才、有技术、有产品、有场景、有应用、有载体”6有产业生态,全面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精准护航,服务持续赋能,济南机器人产业正以坚实的步伐,迈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与产业赛道。(马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