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是市中区浸透着岁月温度的“家底”,经济是唤醒文化基因的密钥。《文韵市中》系列文章深耕这片土地上文化传承与经济创新的融合实践,于老城记忆与新经济新业态的碰撞间,探寻传统底蕴滋养现代发展的脉络,破译文化IP生长为经济动能的鲜活密码。
夜晚降临,济南市中区融汇老商埠的灯火渐次亮起。江湖艺社的剧场里,快板声噼啪作响,一句“大米干饭把子肉,四喜丸子炸鸡蛋”落地,满场笑声混着茶香荡开层层声浪。
“过去说,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班主王超一开口,便是曲艺行内的老规矩。他是济南江湖艺社的创始人,也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解释道,演员只有在北京学了基本功,在天津打磨成熟后,才敢来济南试水。“南来北往的腕儿,都得在济南打个转儿,观众一鼓掌,才算成角儿。”
这份挑剔与讲究,塑造了济南“曲山艺海”的历史地位。自明清以来,济南市中区老商埠一带便是艺人们“撂地”卖艺、茶馆驻场的核心地带。2017年,怀着对曲艺的热爱,王超的剧场在此扎根,他要在这里,让老曲艺活出现代模样。
传统是根,但得发出新芽
“卖布头?现在街上连个卖布的都没了,年轻人怎么共鸣?”王超直言传统曲艺面临的窘境。他随手打起快板说道:“但要是换成送外卖的,观众一下子就懂了。”
创新不是硬凑热闹,王超带着团队把老段子《怪治病》翻新。原本讲述落后医疗手段的滑稽情节,被改编成讽刺现代医院流程繁琐的闹剧。还是那个调,词却换了人间,但唱到了观众的心里。
那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在哪里?基本功必须扎实,内容就要喜闻乐见。都是《报菜名》,无论是北京版“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还是济南版“大米干饭把子肉四喜丸子炸鸡蛋……”,嘴皮子功夫必须都得硬!只是换成济南美食后,一个基础但不简单的贯口节目,便成了天南海北游客迅速了解济南府的特色名片。
江湖艺社的演出内容也是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曲艺相声,还融入了古彩戏法、变脸、山东琴书等各类艺术形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另一方面,王超认为,过去艺人“撂地为生,平地抠饼”,如今则在直播间求“打赏”。虽然形式变了,但曲艺的本质没变:都是靠真本事吃饭。
“一个演员至少得会30个活儿(节目)。”王超说这是江湖艺社的底线,“观众花同样的钱,不能看同样的玩意儿。”
于是,他开通抖音账号,发布演出片段吸引观众,但坚决不做线上直播:“现场艺术必须到场,笑声是能传染的,隔屏幕不行。”
这种坚持换来的是实打实的上座率。每晚七点半,剧场里早已经坐满观众,有银发老济南,也有结伴而来的年轻人。台上演员抖一句包袱,台下便响起会心的掌声。
2018年起,王超带着团队开始公益开展“曲艺进校园”活动。在济南大学西校区的大礼堂里,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笑声掌声此起彼伏,现场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同年,王超还成立了少儿曲艺班,免费教学选拔苗子。
提起徒弟们,王超很骄傲:“大徒弟是齐鲁工业大学的高材生,上学那会儿就喜欢相声,毕了业就来了。”如今社里30多名演员中,近半是90后、00后,“曲艺的根,终归要传到年轻人手里。”
而少儿曲艺班,“从18年至今,往艺校输送了30多个孩子。”问他未来规划,他笑:“干一天算一天。”旋即正色,“但只要还有一个徒弟愿意学,我就得给他们搭台子,这是曲艺人的良心。”
如今,王超的曲艺版图仍在扩张。他在临沂琅琊古城设立分社,把济南曲艺带到更多地方;每周五固定举办山东琴书专场;承办古城台儿庄的青岛国际啤酒节活动,把曲艺表演搬到了更大的舞台……
百年戏院“焕新生长”
与此同时,几公里外的通惠街上,始建于1905年的北洋大戏院,也正悄然书写着自己的焕新故事。
这座百年老戏院,不仅是济南历史上最早的戏剧舞台,更堪称山东省现存持续运营最久的专业艺术剧场。程砚秋的水袖、尚小云的唱腔、荀慧生的身段、马连良的韵味,都曾在此流转生辉;侯宝林、马季等曲艺名家也都曾在此登台献艺。一代代表演艺术大师在这里留下的身影与音韵,奠定了它北方“梨园重镇”的厚重地位。
不过时至今日,老戏院并没有被时代遗忘,反而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了新的呼吸。
走进现在的北洋大戏院,古朴的外立面依旧保持着历史风貌,内部却别有洞天。经过精心修缮,观众席更加宽敞舒适,舞台设施全面提升,现代化的声光电系统与百年建筑完美融合,让这座老戏院既能演绎传统戏曲的韵味,也能满足现代演出的需求。
这里不仅是老戏迷的乐园,如今更是年轻观众发现传统之美的新天地。近年来,戏院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演出和艺术普及活动,让《小上坟》、《卖水》等经典剧目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近观众。去年的一场折子戏专场,更是为票友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不少戏迷圆了“在北洋大戏院唱戏”的梦想。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这座百年戏院。在这里,他们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看到了传统艺术焕发的新生机。正如一位年轻观众所说:“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古老的文物,而是活着的艺术。”
竹板声渐渐落下,剧场内的灯光依次熄灭,但市中区的夜还热闹着。老商埠的石板路上,百年前的吆喝声仿佛从未走远,只是换了一种声口,继续在这片“曲山艺海”中生生不息。(冯是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