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满仓·好丰光丨人工减少90%,亩产反升15%,济南农业照鉴未来
中国网 2025-08-29 14:54:03

你印象中的农田是什么样子?是农民弯腰锄地、汗流浃背,还是靠天吃饭、粗放经营?

在济南,这一切正被彻底颠覆。

初秋清晨,在济南起步区万亩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的农田里,不见往日扎堆劳作的身影,但在地底下,500多套传感器却正无声工作,它们实时回传土壤含水、含肥、含氧量……如同大地的“神经末梢”,敏锐捕捉每一寸土地的真实需求。

济南起步区万亩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

所有这些数据,最终汇入云端智慧平台。只需两名技术人员轻点鼠标,上万亩农田便完成精准灌溉。

曾经需要上百人管理的土地,如今只要两个人。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一场真实的农业效率革命。

智慧农业,正在重新定义“种地”

在这个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科技正在系统重构农业的底层逻辑。

指针式喷灌机、平移式喷灌设备、水肥一体化系统……这些智能装备让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它们全部由数据驱动。

传感器实时收集气温、土壤湿度、风速风向等信息,数据上传到云端,经过AI分析后,自动生成灌溉、施肥方案。

效果怎么样?

数据显示,去年示范区粮食单产提升15%,减少约90%人工,化肥农药等农资消耗降低30%,综合减损可到18%,实现节约用水58%,种粮农民亩均增收约300元。

这是一本再清楚不过的经济账。

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济南的农业变革不止于粮食作物。

在莱芜区,生姜产业搭上了数字化快车。当地生姜常年种植面积约10万亩,年产量50万吨。

莱芜区杨庄镇的科百智慧农业产业园引入智慧农业管理模式后,成效惊人:节水60%、节肥40%、农药减少45%、用工减少一半,亩产却达到7600斤,比过去增加40%。

章丘大葱更是成为了“黄金产业”。种植总面积约12万亩,年产量约6亿公斤,年产值7亿多元,品牌价值高达52.91亿元。

章丘大葱

通过建设商超直供示范区和扩大四季葱规模,章丘实现了全年鲜葱供应。这意味着,大葱从季节性农产品跃升为全年标准化商品。

三产融合,延伸农业价值链

农业的未来,远不止于种植。

济南正在加速培育10条标志性农业产业链、43条重点产品线,涵盖粮食、果蔬、畜禽、种业等多个领域。

章丘大葱产业正从传统种植,向生产、销售、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的三产融合方向迈进。除了初级的葱油、葱酱,大葱系列消杀产品、葱油胶囊、葱花蜂巢蜜、大葱面膜等深加工产品也在不断涌现。

莱芜则围绕生姜产业,打造集聚发展区。在大王庄生姜产业园内,汇满鑫(济南)供应链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每天发出约7-8万斤生姜,主要销往济南、上海、郑州等地,日销售额在30万元左右。

这种融合模式,大大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能。

新农人崛起,谁来种地?答案正在刷新

一切变革,终究要靠人完成。

2024年,济南承担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项目,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

这项试点最大突破了“一刀切”的培训模式,采取“菜单式”选课、“小班化”教学、“实战化”演练的新模式。

在历城区,学员可以选择智慧农业、电商直播、品牌营销等课程;在长清区,专家直接带学员走进大棚,现场解决种植难题。

截至目前,济南已累计培养高素质农民2.7万余人。这些“新农人”掌握了新技术、新方法,有了新思路,不仅自己致富,还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领头雁”。

平阴县的“85后”新农人王哲通过电商平台,让平阴玫瑰走出山东,旗下“花养花”品牌在2024年双11活动期间,荣登天猫花草茶店铺销售榜第一名;钢城区的刘炜昊是回乡“务农”的留学生,他利用新技术、新思路建立了以蔬菜种植、艾草加工为主产业的田园综合体,增加就业岗位 400余个,农户年可增收1万余元。

玫瑰花产品直播

传感器代替了人的感官,数据代替了经验,手机代替了锄头。这不仅是一场技术迭代,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革。它让农业变得更有吸引力,让农民成为有奔头的职业,让乡村振兴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当我们还对农业保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时,未来的农业,已在济南的田野上悄然生长。(冯是越)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