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封珍藏于山东档案馆的珍贵家书。时值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爱国青年朱蓂阶在信中写到“……大战即在日前,生死存亡,胥系于此。唯我方只要能沉着应战,作持久战,最后胜利尚有望也。”动荡的战争年代,风雨飘摇的中华大地上,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无数牺牲与奉献,书写了一幕幕动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
凤仙山之阴,柴汶河之畔,在宁阳县东庄镇。80多年前,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点燃。两杆枪,24名志士,英勇的东庄人民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中,而这个队伍的领导者正是朱蓂阶。
朱蓂阶,宁阳县东庄镇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早早接受进步思想的他,在救国图存的关键时刻毅然选择投身抗战。短短时间内,东庄组织三批近 200人,加入了武装队伍,共同点燃了山东人民武装抗日的烽火。
1938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南上庄会议之后,朱蓂阶、武效周根据省委领导的指示,先后与宁阳九区、泰安七区教育界的进步人士等商定,建立起一个‘外白内红’的抗日政权——泰宁边区人民自治委员会。在“灰色”面目的掩饰下,东庄的革命志士与敌人斗智斗勇,暗中完成了大量党委托的任务,在敌后给敌人予以沉重的打击,有力支援了前线战场。
中共宁阳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甲说:“泰宁边区人民自治委员会在曲泗宁县委领导下不断得到扩大与发展,成为曲泗泰宁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根据当地实际,秘密开展抗日斗争的一种新形势、新创造。”
老庄子村等六个地下交通站,构成了连接鲁中南和太行山区、延安的红色交通线,徐向前、罗荣桓等多名领导率部在此修整;边区自卫队多次护送泰泗宁边区八路军部队人员,运输重要军用物资。
西谷堆地下医院隐蔽敌后,抢救和转移前线伤病员。在自卫队护送下,将伤病员安全地转移到后方医院,从没遭受过任何损失。
自治会还将泰宁边区的部分武装集中起来,接受训练,输送至主力部队,大部分士绅名流团结到党的周围和抗日的队列,东庄的革命星火终成燎原之势,在泰宁边区留下了一抹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这里曾是泰宁边区人民自治委员会所在地。1940年秋,日军侦知自治会底细后,调兵进行合围。自治会迅速转移,公开宣布成立八路军泰宁办事处。朱蓂阶率领泰宁大队转战泰宁边区,坚持抗日游击战。
中共宁阳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甲说:“泰宁边区人民自治委员会历时两年零三个月,至此完成了党赋予它的历史任务。而泰宁办事处则公开地打起抗日救国的大旗,使这块秘密根据地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1942年,朱蓂阶在反“扫荡”中为掩护战友不幸被捕。日军对他进行刑讯逼供,朱蓂阶宁死不屈,英勇就义,践行了他“为国捐躯何所惧,青山处处埋忠骨"的铮铮誓言。
在那段烽火岁月里,东庄英雄们为了革命的成功勇于抗争,不畏牺牲:地下情报站站长许德臣、钢铁女战士陈秀英、守口如瓶的革命志士葛广秀……在宁阳县记录在册的1200多名烈士中,东庄镇就占了1/6以上。这些革命烈士与千千万万的中国军民一起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东庄镇人民政府宣传室科员何成杰说:“在东庄红党史记忆展览馆,在这里,一座座雕塑,一幅幅照片,让人仿佛回到了革命年代。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东庄镇将用好展览馆的丰富内容,不断提升改造东庄红教育基地,以更大力度挖掘、保护、宣传好红色资源,着力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红色文化传播高地。”(来源:宁阳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