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方寸天地。在这方寸之间,他用匠心仁术,修复一颗颗残缺的、破损的牙齿,重建不完整的牙列,重塑咀嚼功能,让患者“好好吃饭”的梦想成为现实,帮患者捡起掉落在地的尊严和自信。他,就是济南市口腔医院副院长、口腔修复科副主任医师解建立。
“不像医生,倒像个泥瓦匠。”刚开始接触口腔医学临床工作时,解建立对自己的职业颇有些自嘲。但很快他就发现,口腔修复医生这份职业,恰似泥瓦匠一般,需要以匠人之心实现微米级精雕细琢。无论是牙齿的形态、颜色,还是功能的恢复,都是对医者“匠心”的考验。
18年风雨坚守,解建立看到无数患者在他面前重绽灿烂笑容;而他,也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收获了一份独属于口腔修复医生的自豪与满足。
迎难而上
咬合管理让患者再次“好好吃饭”
初入临床时,解建立就遇到了一个“老大难”的患者。患者张女士20多年前做过烤瓷牙,因为时间比较长,再加上有夜磨牙的习惯,前来就诊时,她的牙齿状况已经十分糟糕。
“12个烤瓷冠桥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其它牙齿严重磨耗导致冷热敏感,垂直距离降低,并且伴有颞下颌关节区肌肉酸胀感、咀嚼无力。可以说,患者的嘴里已经没有一颗好牙了。”解建立介绍,牙齿的问题,不仅导致面容苍老,影响美观,还致使患者日常只能进食流食或很软的食物,“吃饭成了大难题”。
在与患者反复沟通后,解建立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拆除原有破损的烤瓷冠桥、拔除无法保留的牙根、龋坏严重的牙齿根管治疗、临时修复体恢复垂直距离过渡性修复、确定咬合关系后最终冠修复、种植修复缺失的后牙,通过咬合重建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和咬合关系。
长达一年半的治疗结束后,张女士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以前吃不好、睡不好,甚至不愿意出门见朋友。现在好了,吃得好睡得好,也可以开怀大笑了!”
事实上,张女士1年半的治疗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全口咬合重建。而咬合重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对咬合的掌控。“牙齿咬合时的感觉非常敏锐,感知精度大约8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十分之一的厚度。因此,各类修复体的咬合调整精度要求非常高。如果精度不够,很容易导致许多口腔疾病。”解建立介绍。
时间追溯到二十年前,读研期间,解建立跟着导师上门诊时发现:很多患者饱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影响。“咬合不适、咬合无力,疼痛,甚至不能自如地张嘴。”解建立介绍,患上该病,严重时患者吃饭都成了难题。为什么某些佩戴假牙的患者更容易得这种疾病呢?除了磨牙引起的肌肉紧张、关节磨损过重以及压力大、情绪差等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外,会不会也有医源性的因素呢?
想到这,解建立来了兴趣。几经研究,他发现,佩戴假牙的患者反复发作颞下颌关节紊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假牙的高度不合适,或者佩戴假牙后假牙与天然牙磨耗不均,进而影响咬合所造成的。事实上,除了颞下颌关节紊乱,还有不少疾病是咬合不好所导致的。“科研要为临床服务。”基于这一想法,在导师的指导下,解建立确定了咬合力相关疾病的研究方向。当时的解建立还不知道,这是一个“硬骨头”。
深入研究后,解建立逐渐意识到自己“轻敌了”——选择的研究方向太难了。而且,这个“难”体现在多个方面:“过往经验医学对咬合力并不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少,可参考、可借鉴的内容少;再就是,成果转化难、经济效益低”。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研究过程中,解建立将咬合力分析仪应用于临床咬合检查和咬合调整上,大大提高了咬合的精度。不仅如此,他还将数字化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电子面弓、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临床工作中,不断提高临床诊疗工作效率和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患者欣喜地向解建立分享“好好吃饭”的喜悦。
“让患者能够再次好好吃饭,我觉得这是口腔修复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解建立说道。
即刻种植+即刻修复
老教师摆脱“无齿”困扰
“解医生,您这技术真是太厉害了!本来以为我要齿落言漏了,都不敢想象以后怎么给学生上课。多亏了您,让我摆脱了‘无齿’困扰,而且一天也没耽误给学生上课!”说这话的,是滨州市某校高中老师张军(化名)。
因为常年饱受牙周病的困扰,张军的牙齿脱落情况十分严重。不能好好吃饭不说,在课堂上讲课时,也常觉得嘴巴漏风、吐字不清。无奈之下,张军辗转多家医院就诊。然而,得到的答复却让他烦恼剧增。
“医生都说,松动的牙齿留不住了,得拔掉。但是按照传统的治疗方式,拔牙后需要两三个月后才开始镶牙或者种牙,如果种植牙的话,种植手术后更是需要等待3-6个月左右才能修上牙冠。”张军介绍。但是鉴于张军本人的职业,显然无法忍受长时间嘴里没有牙、说话漏风的情况,“说话漏风,话都说不利索,耽误给学生上课啊!”
后来,经人推荐,张军慕名来到济南市口腔医院,找到了解建立。初步检查后,解建立发现,患者只剩12颗牙齿,其中上颌剩余的全部6颗牙齿及旧假牙均无法保留,下颌有6颗牙也需要拔除,全口仅能保留下颌的5颗牙齿。
为了尽量减少对讲课和进食的影响,解建立为张先生制定了治疗方案——牙周系统治疗—下颌制作即刻义齿、拔除无法保留的牙齿后即刻戴入—上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永久修复。
“这一方案最大的优点就是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拥有假牙,而且治疗全程不会出现患者所担心的嘴里没有牙的问题,更不会因此耽误其给学生授课。”解建立介绍。手术当天,在牙齿拔除后,解建立当天便为患者做了种植手术并进行了即刻修复。“前期,牙周病的治疗十分关键。因为患者有严重的牙周病,前期做了大量的治疗工作。”解建立介绍,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种植后,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的不适反应。
“安装的牙齿既美观又好用!最开心的是没有影响给学生上课,吃饭也香了!”看着一口“新牙”,张军满意地笑了。
为了确保患者安装种植体后能尽快适应,解建立还详细为他讲解了口腔维护注意事项。从如何刷牙、如何使用牙线,到如何用冲牙器等,事无巨细。“我觉得作为医生,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一堂课。‘把病人当亲人’这话说起来有些矫情,但事实上,诊疗过程中,作为医生,必须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解建立如是说。而从医十数载,他一直也是这么做的。
将心比心
常问自己“假如爸妈是这种情况,怎么办”
一次,解建立的门诊上来了一位患者家属。家属请求解建立到家里为自己的母亲镶牙。原来,这位患者多年前曾在解建立处镶过假牙,对解建立的技术和人品都十分信服。前不久,因为一颗牙齿松动脱落,导致患者吃饭时十分不适。但患者年老体弱,常年卧病在床,无法再到医院就诊。
了解情况后,解建立二话不说,下班后携带治疗器械和材料主动登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但是,由于义齿制作需要印模、颌位记录、义齿安装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要求精准无误,但大型牙科设备又无法随身携带,解建立只得反复往返于患者家与医院之间。最终,在奔波数次后,解建立成功为老人镶上了新的假牙。“多亏了你呀!麻烦你来来回回跑了这么多次。”戴上假牙后,老人紧紧握着解建立的手,迟迟不肯松开,露出眸光带暖的笑容。
这样的事,并非个例。事实上,口腔修复专业老年人居多,类似的事情常有发生。有一位慢性病患者,因身体原因常年住院。住院期间,牙齿出现问题,影响了正常吃饭。
“老人原来有8颗牙齿缺失,用于固定假牙的卡环安装在相邻的牙齿上。但是其中一颗固定卡环的牙齿脱落,吃饭时,因为缺少固定假牙的力量,假牙就会掉下来。”解建立介绍,但由于老人短时间内不能出院,也无法离开病房到所住医院的口腔科室治疗,而且因为老人的假牙就是多年前找解建立医生制作的,所以对解建立医生十分信任,十分希望还是由解建立医生来帮忙修理。于是老人的家属拨通了解建立的电话。
“假牙修修补补,并不是什么难题。”解建立说,难点在于,治疗过程中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确保精确无误,才能保证患者佩戴假牙后不会出现不适症状。“但外出看诊,携带的工具有限,为了保障治疗效果,只能多次往返。”解建立说,尽管如此,他还是痛快地答应了患者家属“上门诊疗”的请求。
而在日常工作中,解建立也把这种人文关怀无限放大。缺牙影响生活质量,患者的心情也十分急切,所以解建立常常加班加点为患者服务;对于需要转诊至其他科室且没有家人陪诊的老年患者,解建立也常常亲自带他们到其他科室,安排好后续治疗。很多时候,面对复杂的治疗方案,患者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时,解建立也会在一次又一次地沟通中,讲明利弊,并设身处地为患者推荐适合的方案。
“这个过程中,我常常问自己‘如果对面坐的是我的父母,我该怎么选’。”解建立笑道,这句话,也被他带到了团队管理当中,“要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将心比心,才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互相信任,治疗才能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时光荏苒,18载光阴转眼过。对于解建立而言,患者的笑容让他收获了身为医者的“自豪感、成就感”。谈及未来,他说:“想看到更多患者从我这里,再次绽放笑容!”
专家简介
解建立,200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获硕士学位,同年7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参加工作,历任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医务科(质控办)主任。现任济南市口腔医院副院长。从事口腔修复种植临床工作近20年,擅长种植义齿修复、多学科美学修复设计、重度磨耗的咬合重建等。省市级立项课题6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
社会兼职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口腔整形美容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口腔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口腔健康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法律与伦理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医院协会DRG应用及医院绩效考核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济南市口腔医学专业质控中心专家
济南市病案专业质控中心副主任
所获荣誉
济南市建功立业先进个人
济南市医院标准化建设先进个人
济南市医政管理先进个人
济南市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先进个人
济南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先进个人
济南市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马俊伟、刘芳、秦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