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日集疏港量突破10万吨 累计突破千万吨 山东能源兖矿泰安港加快培育“前港后园”运营模式
中国网 2025-08-20 15:15:53

7月12日,兖矿泰安港单日集疏港量突破10万吨,创出开港运营以来单日作业量新高;截至8月10日园区集疏港量1078.6万吨,同比增长580%,增幅居全省内河港口首位……

今年以来,山东能源集团兖矿泰安港实施全链条效率优化,以“公铁水”多式联运为骨架、智慧化赋能为引擎,构建起贯通南北、辐射东西的智慧物流新格局,在瓦日铁路的呼啸列车与京杭运河的万吨货轮交织的轰鸣声中,兖矿泰安港正以破竹之势重塑中国内河航运的版图,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智慧中枢聚势:重构港口效能逻辑

烟波浩渺的东平湖畔,万吨货轮鸣笛靠岸,无人堆取料机精准取料,满载煤炭的驳船有序驶离码头……在山东能源集团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一幅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港口画卷正徐徐展开。

画卷背后,既有国家建设交通强国、航运强国的战略指引,也有山东省智慧交通发展的强劲脉动。千万吨集疏港量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兖矿泰安港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升级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兖矿泰安港持续释放港口作业效能、焕发内河航运新动能的生动实践。

在国家战略与地方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兖矿泰安港率先锚定数字化转型方向,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作为核心发展战略,投入巨资打造“智慧大脑”。园区创新性构建的“生产一中心、数据一平台、业务一流程、作业一键化、储运一体化”“五个一”智慧体系,打破了传统港口各环节信息孤岛的痛点,实现了智能系统的高度整合。

在这里,依托AI、大数据、云计算支撑的智能集控系统、物流调度系统、精准调质配煤控制系统等十余个系统,共同构成了园区的智慧中枢。

走进兖矿泰安港的数智运行中心,巨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流,恰似港口的“神经脉络”。“我们可对园区45条皮带进行一键启停、远程控制和联锁闭锁操作,所有照明、闸板、水泵等设备也都实现了远程集控。”兖矿泰安港智能化建设负责人的介绍,道出了智慧化的渗透力。

堆取料机无人值守时每小时堆煤量高达2800吨;智能汽车装车系统借助激光雷达3D建模,最快13秒完成重载货车装运……智能化的魔力,既体现在效率的跃升中,也藏在人员定位系统构筑的安全屏障里。

效能提升的成绩单尤为亮眼:安全应急响应处置效率提升30%,煤炭转运装卸效率提升60%,现场用工减少60%。今年6月、7月,泰安港单月集疏港量连续突破双百万吨。

“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系统自动生成最优配煤方案,装车装船又快又准。”老员工的感慨,与兖矿东平陆港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雨生的总结形成呼应:“我们实现了‘双翻卸煤——智能转运——自动装船’全流程模式,作为山东省内河港口首家实现卸车直装的港口,5小时即可完成1万吨煤炭转储装船任务,1小时完成2000吨原煤装载起航,较传统作业时效提升50%以上。”

政策红利助力:重建港口共享机制

兖矿泰安港抢抓政策“红利”,抓住国家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政策机遇,积极对接国铁集团太原局、西安局等,成功争取到运费优惠红利,最高优惠比例达到30%。同时,兖矿泰安港园区自身也推出阶梯式量大优惠,为大客户直接让利9元/吨。瓦日铁路—京杭运河—物流园区构建的“黄金通道”,成本优势凸显,成为吸引客户的强力磁场,吸引了大量客户洽谈开展业务。

“从神木西到东平,汽运每吨要200元,走瓦日线铁路只要135元,光这一项我们每月就能省上千万元。”东平金运通物流运输公司商务部部长杨启珍算起的“省钱账”,正是山东能源集团物流板块区位优势的生动注脚。

8月13日,兖矿泰安港会议室内气氛热烈,“港促双循环,货畅通江海”东平港航物流推介会隆重召开,地方政府、各方客户60余人正集聚在此,交流探讨推进泰安港快速发展方案,吸引更多企业、客户落户东平,共赢发展。东平陆港总经理何雨生介绍:“针对下一步吸引客户方面,我们将按照山东能源集团要求,做好下半年的增量创效的规划,同当地政府一道,做好招商引资、宣传推介等工作,吸引更多的客户来园区洽谈业务、开展合作。”

东平陆港坚持“客户至上”服务理念,兖矿泰安港推出全天候服务,24小时不间断装车、装船,利用先进的智慧化系统,1小时完成2000吨原煤装船起航,重载货车装卸仅需20秒,极致效率赢得口碑。

兖矿泰安港积极为客户设置休息区、提供送餐服务、岸电免费充电等服务,并通过定期走访,倾听客户声音,持续提升服务体验,客户黏性显著增强。兖矿济宁港已形成皮带运输、仓储、配煤加工、设备维保、外部来煤及跨港转运等综合物流服务体系。兖煤航运则聚焦“三个服务”,强化船舶智能监控与封仓管理,保障客户货物安全;提升装船调船效率,服务港口快进快出;推行标准化报港流程,减少船方等待时间。

客户邹城达能商贸公司业务经理王国庆在采访中高度赞扬兖矿泰安港的服务质量:“这种高效、精准、可靠的物流服务,是我们供应链保持顺畅、稳定、低风险运行的关键,也为我们在能源贸易领域加深合作奠定基础。”——该公司目前每月在兖矿泰安港发运量达20万吨,规划未来年突破400万吨。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年上半年,兖矿泰安港与60家企业签订园区中转合同,年度意向中转量达900万吨。

绿色基因铸魂:重塑港口生态价值

智慧化不仅重塑了港口的作业效率,更成为绿色转型的“技术基座”。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国家及省市政策对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兖矿泰安港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规划、建设和运营全过程,让“绿色基因”成为港口的鲜明标识。

园区的“绿色密码”藏在一个个细节里。全封闭的巨型筒仓和圆形料场取代露天煤场,像沉默的“环保卫士”遏制扬尘污染,使粉尘排放量直降80%;实现“运煤不见煤”的绿色作业目标,较同类园区减少现场用工60%;智能监控系统配合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开展全景监控,煤场安全监测系统24小时紧盯筒仓内一氧化碳、温度等数据,一旦超标立即自动报警,从源头杜绝煤炭自燃风险。

节能减排的实践更显系统性。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和避峰填谷用电策略,园区单位产品能耗降低10%;兖矿泰安港自建的光伏发电区,让部分设备用电实现“自发自用”,为港口披上“绿装”;“无人值守”运输服务让司机扫码入园、全程不下车,最快7分钟完成流程,既提升效率,又减少车辆怠速尾气;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替代柴油发电机,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优化维护,以延长使用寿命……一系列举措形成了绿色发展的闭环。

绿色效益既体现在生态改善中,也写进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里。“以前拉煤,半天出不去,现在扫码几分钟搞定,省油省时间!”货车司机王师傅的点赞,道出了效率与环保的双赢。

依托兖矿泰安港公铁水交汇优势发展的多式联运,更让绿色物流的经济价值凸显:从山西运来的煤炭经水运分拨,最快一天可达山东及京杭运河沿线省份,运输成本较公路降低80%、较铁路降低50%。与此同时,园区修复道路、补种绿化、增设“船员爱心驿站”,让整洁舒适的环境成为绿色港口的“软实力”。

区位优势赋能:重启港口能级跃升

作为京杭运河北端最大的“煤炭能源储备基地”,以及山东省内智慧化程度最高的内河综合性单体港口之一,兖矿泰安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正转化为强大的业务覆盖与拓展能力,依托瓦日铁路、京杭运河和公路网实现了公铁水多式联运,建立了直通长三角、连接晋陕蒙“西煤东调、北煤南运、南货北上”的物流大通道,业务范围覆盖晋陕蒙疆、江浙沪皖及“两湖一江”地区。

发挥兖矿泰安港瓦日铁路、京杭运河运输区位优势,依托山东能源集团陕蒙煤炭资源,东平陆港公司积极推动物流营销贸易一体化协同运作,以兖矿泰安港中转为核心节点,开展“前置销售+物流总包”业务,打造陕蒙煤矿“前置煤仓”。

以兖矿能源金鸡滩煤矿为例,通过创新前置销售模式,可为金鸡滩煤矿提供了新的煤炭存储基地,调节金鸡滩煤矿生产节奏,有效释放金鸡滩煤矿产能。同时为金鸡滩煤矿开辟了新的销售流向,并进一步降低煤炭入鲁成本,提升矿井整体竞争力及盈利能力,释放区域协同效能,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

在兖矿泰安港的规划蓝图上,“装卸港”只是起点。当前,山东能源集团正推动物流板块从单一运输向综合服务转型,吸引外地企业落户,目前已引进一家济宁公司计划在东平注册贸易公司,预计年业务量可达到150万吨,营收10亿元。

“东平陆港于2024年8月19日获批铁路集装箱到发资格,顺应运输结构调整趋势,我们将以‘服务客户’为中心,推进适箱大宗货物‘散改集’,借助集装箱运输方式,开展瑞星集团玉米转运业务和化肥装船下水业务,进一步拓展泰安港装卸货物品类。”兖矿东平陆港有限公司物流事业部副部长张伟说。

针对兖矿泰安港下一步发展,何雨生表示,“我们要着力构建‘前港后园’模式,依托港口仓储和多式联运成本优势,泰安港正围绕东平滨河物流产业聚集区,吸引绿色建材、钢材加工、粮油加工等企业落户,形成港产融合的综合产业体系。”

当智慧、绿色、协同的“新动能”注入内河港口,兖矿泰安港正以数智融合驱动流程再造,以精细管理深挖运营潜能,全力打造效率更高、韧性更强的一流内河港口物流枢纽。——从晋陕蒙的乌金之地到长三角的繁华水网,每一吨货物的流转,都在诉说一个关于效率、绿色与共赢的发展故事。(李菁、周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