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十年之后,杨八士村是什么样的?”
这是陈国瑞初到杨八士村时,在村民大会上说的第一句话。此话一出,抽旱烟的大爷愣住了,聊天的大娘也愣住了。
陈国瑞,这个看起来略带些腼腆的小伙子,身上有多重身份。他是济南市城肥清运服务中心清疏二队班长,是济南青年宣讲团团长,还是“中国好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获得者。而现在,他是济南市商河县孙集镇杨八士村的“第一书记”。
作为第一书记,陈国瑞想把济南城管的“温暖”送到村里,“让一个村更温暖”。
健康,是陈国瑞送给村民的第一份温暖。
初到杨八士村,在城市里长大的陈国瑞放弃镇政府安排的宿舍,选择把铺盖搬进了村委会的一间小屋子里。
“出了门,就是村民家。没事的时候就敲开一扇门,进去跟村里的乡亲们聊聊天。”陈国瑞说。看似聊天,实际上是为了更贴近村民,更好地了解村里的、村民家里的情况。聊天过程中,陈国瑞发现村里很多老人的身体有高血压、高血糖、腰腿疼、眼睛视物不清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不少人从来没有体检过。
于是,陈国瑞联系到之前担任城肥清运服务中心清疏二队党支部书记时,结识的共建单位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请他们为村民举办一场义诊。了解缘由后,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给出了大力支持,很快便组织起一支涵盖内科、外科、眼科、口腔科等专家在内的义诊队伍,走进了杨八士村。
“多少年了,没这么清楚地看过东西了!”70岁的杨大爷,是义诊活动的受益人之一。多年来,杨大爷从感觉看东西模糊,尤其是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视力下降更为明显。由于孩子们不在身边,再加上去县城看病路途较远,杨大爷迟迟没有去医院检查。
义诊期间,经过专家的仔细检查,确认杨大爷患者有早期白内障,并伴有轻微的黄斑病变。义诊活动结束后,陈国瑞及时关照,并陪同杨大爷前往医院就医。经过治疗,杨大爷的视力已经恢复到了0.8.
除了杨大爷,村里的李大娘、张大婶、杨大叔……也都在医生的指导下,全面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更清楚地知晓了高血压的预防、腰腿疼的治疗等知识。
尝到了义诊的“甜头”,陈国瑞又积极与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等取得联系,定期进村“义诊”。
“多亏了陈书记,以前看病难、看病远,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里大医院的服务了!”72岁的张大娘拿着市三甲医院医生开具的药方,咧开嘴笑了。
幸福,是陈国瑞送给村民的第二份温暖。
杨八士村共有550余名村民,其中,常在村里居住的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村里待得时间长了,陈国瑞发现,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村里计划建设幸福大院,陈国瑞结合在各地学来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出谋划策。如今,村东头原先闲置的一处院子焕然一新,一座涵盖淋浴室、厨房、卫生间、活动室的幸福大院已经初具规模,进入了收尾阶段。
“硬件”条件已经具备,“软件”还需进一步完善。于是,陈国瑞四处“化缘”,并且得到了许多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图书、棋牌、桌椅板凳、健身器材等近十万元的物品纷至沓来。
“后续,我们将把这个文化活动中心,打造成真正的幸福大院。”陈国瑞说道。
当然,村民的幸福不止在院内。在院外,各家各户外墙上的劳模彩绘,也逐渐让“幸福”具象化。
“乡村振兴,怎么振兴?”在陈国瑞看来,最重要的是要给村里带来一个可落地、可执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在考察了渔业、试种了特色蔬菜之后,陈国瑞有些许沮丧,“鱼没养成,蔬菜卖不上价,村民赚不到钱”,甚至他还尝试挖掘村名背后的历史文化,依然毫无所获。
彼时,陈国瑞已经利用“个人IP”吸引了不少学校带领中小学生来杨八士村研学。“研学的内容比较简单,除了听我个人讲课之外,再就是按照四时节气体验农活,比如掰棒子、刨葱、捞蝌蚪等等。”
陈国瑞深知,想让杨八士村真正走上发展的快速路,把人吸引进来还不够,还得想法子让人不想走、想再来。一次外出学习时,陈国瑞突然想到:“劳模精神感染着我,让我一路成长至今。是不是也可以挖掘农业领域的劳模,用他们的事迹启发村民们学劳模、做劳模、成为劳模呢?”
随即,他开始积极联系中小学校,打通了一条“画劳模墙—听劳模宣讲—体验农活”的特色研学路线。“我们定好了上墙的劳模人物,再由学校老师设计好图案,再组织学生们来绘制。我们还邀请学校的学生,录制劳模故事宣讲视频,并制成二维码,张贴在劳模墙上。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不自觉就接受了劳模精神的洗礼。”陈国瑞介绍,后续,计划与学校建立长期联系,“不能画完了就走,还得定期来维护。每一次维护,对孩子们而言,又是一次成长。”
不止孩子们,随着劳模墙越画越多,村民们之间聊天的话题也从原来的家长里短,变成了如今的“你家的劳模是谁”“我家的劳模有什么事迹”……
“村里现在有80多面劳模墙,每一面墙,我都认真看过,也了解了每一位劳模的故事。”61岁的村民杨恒云闲暇时总爱围着村子转一转,看看劳模墙,读一读墙上的文字,他说:“看了之后觉得很感动,劳模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陈国瑞说,劳模精神启迪了学校的师生,也启发着村民。特色研学路线的开通,则为村里带来了一拨又一拨客人,村里的熏鸡、花生酱、香肠等特色美食,也都打着“杨八士”的品牌,开始畅销起来。
今年以来,陈国瑞还组织开办“乡村夜校”,邀请专业老师,免费带领村民学非遗编织、学电商直播,村民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了。
乡愁,是陈国瑞送给村民的第三份温暖。
杨八士村是典型的“空心村”,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工作、求学,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村子空了,心不能空。得把青年人的心,留在这片土地上。”陈国瑞说。
2024年的春节,是陈国瑞来到杨八士村之后,度过的第一个春节。年三十那天,在家吃罢午饭,陈国瑞便驱车回到了杨八士村,他要“趁着年三十、初一这两天,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家,跟他们聊聊天”。
当天,他在超市选购了年货,给村民做了顿年夜饭。初一早晨天不亮,他就跟着村民拜年的步伐,敲开了一家又一家的门。“我随身带着一本笔记本,到谁家拜年,就打听打听家里的情况。”陈国瑞介绍,但是,这个办法太慢了,一上午下来,才拜访了几户人家。
“下午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开个青年座谈会吧。”陈国瑞想。开会的消息经村里的大喇叭一吆喝,很快得到了响应。
“快去陈书记那听听。”在家里老人的催促下,30多位年轻人陆续来到了会议室。会上,陈国瑞与大家敞开心扉,聊理想、聊未来,也聊当下的村庄发展,他说:“不管走到哪里,希望大家不要忘了本,不要忘了这片土地。”他还跟这群年轻人立下了一个约定——等来年春节,大家“互交成绩单”。
2025年,年初一,陈国瑞和年轻人再一次相聚在会议室。
“我今年多挣了10万块钱”“今年,我拿到了消防证”“我家的房子翻新了”“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考清华大学”……大家争先恐后地说着一年的收获。陈国瑞也履行承诺,向大家汇报了自己一年的“成绩”:特色研学活动吸引了70余家单位的参与、“杨八士”品牌注册成功、村里开办了夜校……
“我还借着外出宣讲的机会,把‘杨八士’带到了全市、全省、全国的舞台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杨八士村,开始向往来这里研学、旅游,看一看村里的劳模墙,看一看新时代的新农村。”陈国瑞说:“我努力把外面的人吸引来;也希望你们带着乡愁走出去,带着乡情再回来!”(马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