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扎实开展“支部为民办实事”活动 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水平
中国网 2025-08-18 16:32:18

早饭时间刚过,济南市钢城区颜庄街道柳桥峪村的“助老理发室”已经热闹非凡,68岁的吴大爷坐在理发椅上。“村里过去没有理发店,理发要跑到5里地外。现在好了,助老理发室随时有人还免费,让我们上年纪的理发更方便了。”这位空巢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而这样温馨的场景,仅是钢城区开展“支部为民办实事”活动的一个小小缩影。

为进一步完善“有事找支部”为民服务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今年以来,钢城区在所有村(社区)党组织中深入开展“支部为民办实事”活动,以送关爱、送服务、送政策、送项目、送文化、送健康“六送”惠民服务为抓手,推动支部力量下沉、民生难题化解。要求村党组织书记每月领办1件实事,“两委”成员年内领办1—2件,承诺事项逐一备案、建立台账,通过“三务”公开栏、电子显示屏、本地媒体发布等形式集中公开晾晒。截至目前,全区各村(社区)明确结对帮困、道路维修、文化下乡等群众实事450余项,精准帮扶困难群体200余人次,党群连心桥越筑越牢。

一本民情档案:精准关爱特殊群体“不落一人”

钢城区组织村“两委”成员、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对村内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低保特困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6类重点对象进行全覆盖入户走访,逐人建立“关爱档案”。引导鼓励村“两委”成员、有能力的党员与重点关爱对象建立“1+1”或“N+1”结对关系,每户至少确定1名结对联系人,联系人每月至少上门1次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结对就像多了一门亲戚!”里辛街道石头湾村党支部书记葛宪孝感慨万分,“村里10名党员与特殊群体建立‘1+1’结对关系,每周上门送服务,当为老人真正解决一件实事的时候,大家感觉这就是作为党员的价值体现。”

一张诉求清单:敲门服务解决“急难小事”

“每周入户走访,诉求当面提出。”钢城区建立推行“每周走访日”制度,村“两委”成员分片包干开展走访,携带《群众诉求登记表》,记录家庭基本情况、潜在矛盾、主要诉求和建议,形成动态民情一本账。翻开台账,小到代缴医保、大到房屋修缮,群众需求一目了然。“能现场解决的不过夜,需要协调的1周内给反馈”,颜庄街道野虎沟村村干部吴希军说。

汶源街道沙岭子村党支部书记张登平仔细翻阅《群众需求登记表》,上面记录着这么一件事,“电动汽车无法在村里充电”。针对这一问题,沙岭子村把安装充电桩提上日程,划定专门区域、新装6套充电桩,而且配备了安全监控等设施。村民刘大哥说:“我们村离城区远,以前充电要么从家里扯线,要么绕远去外面充,不仅麻烦更不安全。现在装了充电桩,在家门口就能充电,这实事办得实在!”

一场文化活动: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傍晚的艾山街道贤女庙村灯火通明,不少村民伴着音乐在文化广场翩翩起舞。“以前总愁着村里没有陪孩子玩的地方,如今新建了文化广场,大人们跳舞,孩子们打球,真是太方便了。”村民乔大姐指着文化广场高兴地说。一走进汶源街道尚家峪村,就能听见党群服务中心里的欢声笑语,该村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场所开办“暑期托管学堂”,让家长安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支部为民办实事”活动开展以来,钢城区依托“送文化”行动,开展消夏晚会、广场舞、亲子阅读等活动50余场次,参与群众7600余人次。

与此同时,环境整治也在发力。部分村设定每月“清洁日”,党员带头清理房前屋后、沟渠水道垃圾;“文明积分超市”里,村民用积分兑换洗衣粉、酱油等生活用品。“房前屋后干净了能积分换物,谁家还好意思乱堆乱放?”辛庄街道东铁车党支部书记李帅实正在核对积分。

一条致富道路:支部搭台激活“产业引擎”

在占地3000平方米的艾山街道庙子村薯韵粉皮生产基地里,氤氲的水汽裹挟着薯香弥散开来。自动化机器匀速转动,搅拌好的浆液均匀铺展,瞬间凝成一张张透亮筋道的粉皮。通过支部引领、产业升级,百年粉皮技艺从家庭作坊迈向规模化生产,变成了村民致富的“金钥匙”。在南部新城的千亩巴梨基地,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以前自己卖不上价,今年支部牵头联系电商,还引进深加工企业,果子不愁销路,价格还涨了!”种植户赵大哥喜上眉梢。

钢城区把推进村集体、村民“双增收”作为“支部为民办实事”活动的重要内容,由村党组织牵头,组织种养大户、返乡创业青年等村内能人,深入分析村庄特色、锚定发展优势,至少选定1个产业方向,制定详细发展规划,盘活闲置资产,“一村一业”发展乡村产业。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持续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为乡村振兴注入既有“含金量”又有“幸福感”的强劲动力。(李柯、李琦)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