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东昌府区坚持以市场主体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涉企登记堵点、难点问题,创新探索“三个一”工作模式,在山东省率先推行涉企登记纠纷调解“一件事”服务模式,实现纠纷调解、企业变更、注销、股权转让、信用修复等多个环节“一站式”办结,全流程办结时限至少压减80%以上,有力推动了经营主体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一个阵地”,夯实服务根基
立足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东昌府区市场主体存量达16.9万户,年均新增近2万户,年均接收涉企登记类12345市民热线工单750余件,其中求助类占比高达90.42%。针对市场主体激增带来的涉企登记纠纷多元化、复杂化问题,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创新运用法治思维,率先填补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空白,探索“一站式”高效解纷新路径。
认真研判,制定实施方案。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系统梳理了因企业名称、经营场所、登记程序等5大类纠纷成因,联合区司法局、区12345市民热线受理中心创新成立“聊城市东昌府区涉企登记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定《东昌府区涉企登记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实施方案》,为依法有序化解涉企登记纠纷奠定基础。
搭建平台,完善阵地建设。创新构建“一厅一室一中心”模式。依托调委会,在政务大厅帮办区高效建设涉企登记纠纷调解中心,设立导诉台、推行一窗通办,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纠纷咨询、诉求收集、纠纷办理、双方协商等调解服务;在审批区设立调解工作室、企业家会客厅等功能室,实现矛盾纠纷分类疏导、精准调解。自调委会试运行以来,成功调解纠纷71起,成功率95.0%以上,实现“一站式受理、全链条化解”。
锻造“一支队伍”,强化要素保障
精细培育调解专员。选拔10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素质硬的党员干部、行业骨干和专业律师担任红色调解专员,通过政策解读、案例讨论、难点分析、政企恳谈等方式,积极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定期组织学习例会,及时总结经验,动态优化调解范围,会诊重大疑难纠纷,切实提升调解员的专业素养和调解技能,着力打造一支“政策清、专业精、服务优”的调解员队伍。
精心打造专业团队。以红色调解专员为核心,整合多方资源,组建一支常驻政务服务大厅的专职红色调解队伍。依托调解中心实行“轮班制”办公,秉持“能调尽调”原则,确保矛盾不出大厅、堵点就地解决。深入开展5次“助企发展”进企业活动,围绕冒名登记、股东变更等重点内容精准对接需求,以行业专业性保障纠纷实质性化解。目前,该团队已为52家企业集中“会诊”涉企登记“疑难杂症”。
精准成立工作专班。成立涉企登记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专班,由局长任主任,分管副局长任副主任,实行“每周调度、每月督办、首问负责、专员帮办、定期汇报”的动态管理模式,将60份调解文书和研讨记录装订成“错题本”定期复盘。完善考核制度,对专职调解员进行年度综合评议,并将结果作为续聘重要依据,持续提升调解工作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一套机制”,完善服务体系
建立诉前调解机制。坚持平等自愿、依法调解、以人为本原则,探索源头化解路径。构建“诉前调解、未诉先办、诉调对接、有诉必办”全流程解纷机制。强化引导分流,利用12345热线、政务服务“好差评”、“小易”直播间等平台及时获取纠纷线索。对简单纠纷,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零成本、短周期”的诉前调解;对复杂纠纷及时预警、提前介入风险评估,切实保障矛盾不出大厅、堵点就地疏通。
建立联动化解机制。构建多方联动机制,联合行政审批、司法、市场监管等部门组建“解纷攻坚”智囊团,推行“1周内安排调解、原则上1次调成、0费用”三项原则,诉前联合调解成功率达67.9%。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行政审批部门通过“山东智慧调解平台”向司法部门报告调解情况,司法局提供专业规范指导。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针对冒名或虚假登记案件,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部门紧密协作,通过函告高效交接档案材料、现场笔录、案件线索等信息,实现撤销登记“1+1>2”的协同效应。
推行双线并进模式。线上,推出“云调解”服务,将涉企登记纠纷事项纳入“小易”工作室平台,依托“云易办”系统、微信工作群、智能导询系统等,为申请人提供在线咨询、在线调解、异地协调、在线材料传输等服务,实现群众诉求“一次不跑、事就办好”,办事效率提升75%。线下,制定“一张清单”,编制“白话版”服务指南,组建4个“金牌调解”团队,推行“点单式”预约服务和“订单式”分类服务,通过繁简分流、上门帮办、全程指导的形式,实现简易纠纷速调速解、繁难纠纷精调精办。目前,“金牌调解”团队已开展上门服务34次,调解成功率100%。(东昌府区政府办公室、东昌府区行政审批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