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商务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等关键支撑,是提升产业链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的“血脉”与“神经”。开发区功能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与升级,能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日益激烈的产业竞合中赢得主动权。
当前,开发区功能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从整体结构看,传统物流仓储等基础性服务占比偏高,而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如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专业咨询等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服务能级受限。从协同融合角度看,服务业与区内主导产业的“两张皮”现象依然突出,部分服务机构对制造业的痛点和需求理解不深,服务供给与产业升级需求之间存在错配。从人才队伍角度看,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成为普遍瓶颈,尤其在高端研发、大数据分析、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等领域,懂技术、通市场、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稀缺。从政策体系角度看,现有扶持措施常偏重硬件设施投入,对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生态营造等软环境建设的关注和激励不足。
推动开发区功能区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质的飞跃,需要在战略层面精准发力,构建系统化发展路径:
优化顶层设计与空间布局。 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深度融入开发区功能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明确其战略支柱地位。结合区域产业禀赋与未来方向,科学编制生产性服务业专项发展规划,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和空间承载地。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或专业楼宇,引导同类业态、关联企业集中布局,促进信息共享、业务协作与规模效应形成。
深化“两业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打破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无形壁垒,鼓励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化转型”,支持其分离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运维服务等非核心但高价值业务,成立独立法人服务公司,面向市场提供专业服务。积极搭建“两业”深度对接平台,定期组织制造业需求发布会、服务业解决方案推介会、技术沙龙等活动,促进精准匹配。围绕主导产业链关键环节部署创新服务链,如在集成电路功能区重点引入高端EDA工具开发、先进封装测试服务;在高端装备功能区着力发展预测性维护、远程运维服务等,使服务供给紧密契合产业升级的“痛点”与“堵点”。
强化创新驱动与人才支撑。大力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服务模式中的应用,培育智慧物流、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云设计协同平台等新业态。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技术研发、模式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重点引进和培育懂技术、懂产业、懂市场的复合型高端服务人才与团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根据开发区需求开设定制化专业,推行“订单式”培养,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为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支撑。
完善生态体系与政策环境。 着力打造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平台,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推动政务数据、行业数据、企业数据的合规开放与融合应用,为服务创新提供“燃料”。大力发展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促进行业自律、标准制定与经验交流。提高政策的精准性与协同性,对知识密集型、创新型服务企业予以倾斜支持,探索适应服务业特点的监管模式,在数据跨境流动、新业态准入等领域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