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文旅发展需走创新之路
中国网 2025-08-18 13:21:17

当前,许多城市的古街区面临发展困境。走在这些历史街区中,常能看到雷同的旅游纪念品摊铺,千篇一律的地方小吃档口,以及过度商业化的网红打卡点。这种同质化现象,正在侵蚀古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让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新生,需从科技应用、业态升级、治理优化三方面发力,走出古街文旅发展的创新之路。

科技赋能,让历史“活”起来。古街区不是静态的博物馆,而应成为可感知的历史空间,现代科技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游客可以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历史风貌。例如,杭州清河坊街区利用AR技术还原南宋市井生活,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就能在实景中看到历史场景重现。数字导览系统也为游客提供了深度文化解读,让每座建筑、每条街巷背后的故事变得生动可感。

业态创新,让古韵焕发新生。改变“小吃+纪念品”单一模式,是古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例如,苏州平江路将缂丝、苏绣等传统工艺转化为体验工坊和文创产品,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引进创意产业也是重要途径。例如,上海田子坊聚集了大量设计师工作室和艺术画廊,传统石库门建筑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独特活力。同时,需坚持“主客共享”理念,引入书店、咖啡馆等生活类业态,服务本地居民日常需求,避免街区沦为旅游“空壳”。

治理创新,构建多方协作机制。古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创新治理模式。政府应转变角色,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设立专项保护基金,出台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古建修缮和活化利用。例如,福建泉州金鱼巷采用“微改造”模式,政府引导、居民主体、专家参与,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保留了历史风貌。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原住民权益,让他们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古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科技赋能让历史重焕生机,业态创新为传统空间注入现代活力,治理创新则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当古街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集散地,当游客能在斑驳砖墙间触摸真实的历史脉络,当居民能在熟悉的街巷中延续生活传统,古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王晗)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