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间的“抢人大战”进入深水区,单纯依靠落户补贴、一次性奖励的传统策略正逐渐失效。青年人才在职业选择中愈发关注长期发展潜力、生活品质与价值实现空间。构建真正契合其核心需求的服务体系,已成为城市与区域提升人才吸引力和黏性的关键命题。
青年人才,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其需求层次已显著提升。职业成长焦虑远胜于短期薪酬,“发展空间”已成为青年影响人才流动的首要动因,他们渴望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持续提升能力的机会以及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生活品质与精神归属感并重,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包容开放的城市氛围、解决子女教育后顾之忧等,构成了其选择“安居乐业”的重要考量。注重价值认同与成就感,他们希望所做工作具有社会意义,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能在组织中发挥所长、参与决策,获得及时认可。渴望社交网络与社群融入,初到陌生城市,建立新的社交圈是迫切需求。缺乏有效的社交渠道和志同道合的社群,是影响其长期留下的隐形障碍。打造符合青年需求的服务体系,必须摒弃零散化、碎片化的政策思维,转向构建覆盖人才发展全周期、全场景的“生态型”服务体系。
打造有吸引力的“事业成长链”。精准匹配与前瞻性储备,建立动态的青年人才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供给结构,实现更精准的供需对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如定制化课程、联合实验室),缩短人才适应期。搭建多元化成长阶梯,鼓励企业建立“管理”与“专业”双通道发展路径,明确晋升标准和能力要求。大力支持企业设立内部导师制、轮岗机制、创新项目孵化平台,为青年提供实践锻炼和崭露头角的机会。构建终身学习支持体系,政府可联合社会机构提供补贴或免费的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前沿技术讲座、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推广“学分银行”、微证书等灵活学习成果认证方式。营造活跃的创新创造生态,设立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支持其开展前沿探索。举办高水平的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技术沙龙、行业论坛,促进思想碰撞和跨界合作。降低创新试错成本,宽容失败。
营造有温度的“宜居生活圈”。提供多元化、可负担的住房解决方案,大力发展面向青年人才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鼓励产业园区配建人才公寓,探索“先租后售”“租购衔接”等模式。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与便捷度,优化交通网络,缩短通勤时间。增加公园、图书馆、运动场馆等高品质公共空间,美术馆、小剧场等文化设施,以及街区、市集等特色消费场景的供给。解决“一老一小”后顾之忧: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探索社区托育、企业托育等新模式。保障青年人才子女平等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权利。关注其异地父母的养老需求,探索跨区域养老服务协作。构建活力社群与精神家园:政府、企业、社区、社会团体协同,常态化组织各类兴趣社团、联谊交友、城市探索活动。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青年社群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情感联结。弘扬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增强外来人才的归属感。
建立高效协同的“服务保障网”。完善“一网通办”与智慧服务,深化人才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落户、社保、档案、政策申请等全流程线上办理。开发集成化人才服务APP/小程序,提供政策精准推送、需求一键反馈、服务在线预约等便捷功能。提供“人才管家”与主动服务,设立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专员、人才管家队伍,主动对接重点人才,提供政策咨询、事务代办、生活协调等“一对一”贴心服务,建立人才诉求快速响应和协调解决机制。优化权益保障与法治环境,健全劳动法律法规执行监督机制,保障青年人才在薪酬、工时、休假、劳动安全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畅通维权渠道。营造公平竞争、尊重契约、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法治环境。强化社会协同与氛围营造,鼓励企业优化内部关怀文化,提升员工体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校友会等社会组织在人才联络服务中的作用。大力宣传优秀青年人才事迹,营造尊才爱才重才的社会氛围。
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非一时一地之功。唯有真正把握其成长焦虑、生活痛点与价值追求,构建起立体化、生态型服务体系,方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