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与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中国网 2025-08-15 16:46:23

一、人才战略:政策激励与生态集聚双轮驱动,构建差异化引才留才体系

苏州以“顶格支持+精准施策”打造人才高地。2025年2月,苏州市政府发布《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针对顶尖人才(如算法科学家、AI架构师)推出“一事一议”资助,最高提供1亿元项目启动经费和1000万元购房补贴;对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科研启动资金、租房补贴及子女教育优先保障。例如,苏州工业园区通过“零租孵化器”公共算力平台"降低创业成本。园区推出“零租孵化器”项目,为AI初创企业提供阶段性免租办公空间,并配套高性能计算资源支持。同时,园区与云服务商共建的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实现算力资源“一点接入、即取即用”,企业可按需调用算力资源,显著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在人才服务方面,园区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户籍办理、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支持,并推出“人才公寓”项目,提供优惠租金政策,保持较高的人才吸引力。此外,苏州与本地高校(如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及智能工程学院,定向培养“AI+制造”“AI+医疗”交叉领域人才。

杭州以“产业生态+市场包容”吸引青年人才。依托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构建的数字技术生态,杭州聚集了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等创新型AI企业,形成“大企业赋能+中小企业快速迭代”的人才培育模式。例如:深度求索成立两年即凭千亿参数大模型成为行业标杆,核心团队以3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为主;宇树科技研发的机器人登上2025年央视春晚,受益于杭州“包容审慎监管”政策允许技术快速试错。2024年数据显示,杭州AI企业35岁以下员工占比达63.5%,其优势源于“制度包容性+场景开放性”—通过智慧城市、数字政务等上百个开放场景,加速青年人才技术落地。

二、科研支持:产业链协同与基础研究并重,形成优势互补的技术攻关路径

‌苏州以“制造业基础+产学研融合”赋能AI应用落地。2024年,苏州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达2362亿元,聚集核心企业667家,覆盖基础层(芯片、算力)、模型层(大模型、算法)、应用层(工业、医疗)完整产业链。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构建“1+3+N”人工智能应用示范体系,联合高校推动“AI+制造”“AI+医疗”等交叉研究,加速技术转化;工业视觉检测、智能工厂调度等技术已在科沃斯等制造企业落地应用。

杭州模式‌以“龙头企业+基础研究”引领技术突破。依托阿里巴巴等企业生态,杭州在大模型、底层算法领域形成优势,如深度求索研发千亿参数量大模型、海康威视开发智能视频分析算法注。同时注重前沿技术探索,通过“多模态交互”等研究夯实产业基础注。

三、营商环境:政策精准化与市场包容性结合,打造适配产业阶段的发展生态

‌苏州以“政策精准+平台支撑”优化营商环境。2025年,苏州市政府推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围绕创新环境实施“三百工程”(百万人才新增计划、百校千企联盟、百亿人才基金),并通过“人工智能+政策明白卡”实现政策智能匹配。升级“苏商通”数字化平台推动惠企服务“免申即享”,同步提供人才公寓保障。

‌杭州以“市场包容+场景驱动”激发企业活力。地方政府对AI企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支持在“AI+制造”等领域试错迭代。例如群核科技依托杭州数字经济战略发展AI云设计,宇树科技借力电商生态推广消费级机器人,形成市场与技术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

苏州与杭州的经验表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结合自身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

人才战略:苏州侧重“政策激励+全链条服务”,适合制造业基础雄厚、需吸引高端人才的城市;杭州侧重“产业生态+市场包容”,适合数字经济发达、需激发青年人才创新的城市。

科研支持:苏州以“产业链协同”推动应用落地,适合“AI+传统产业”转型的城市;杭州以“基础研究”引领技术突破,适合“AI+新兴产业”布局的城市。

营商环境:苏州以“政策精准”支持企业规模化发展,适合产业成熟阶段的城市;杭州以“市场包容”鼓励企业试错创新,适合产业培育阶段的城市。

未来,各地可借鉴苏杭经验,结合自身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打造“人才-科研-营商”协同的AI产业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商河经济开发区李强)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