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济南高新区东部的孙村,仿佛步入一条横跨千年的时光长廊。这里,飞虹桥的弧影跨越古今,将明代进士方守地的清廉风骨与当代科技新城的发展脉动紧密相连;这里,史志专家周和平的笔尖在泛黄纸页间耕耘,钩沉出孙村发展的千年文脉;这里,云湖社区的精神家园里灯火通明,书画雅集与智能服务共舞。
孙村,这座深植千年文脉的科技新城,正以其独特的文化气韵,绘就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宜业宜居的诗意栖居新画卷,而这幅画卷的底色,离不开那些执着守护历史、钩沉往事的孙村人。
史笔写春秋 文脉飞虹贯古今
承接着这份守护文脉的责任,在孙村街道,有一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活字典”的老人——周和平。
他是一位退休教师,更是编修地方史志的“土专家”。二十多年来,为了更好地记录孙村的历史和古迹,2008年起周和平便带领着团队走访上百位老人,将老人们口述的孙村历史整理为40万字的《孙村镇志》,为孙村这片土地留下了珍贵的记忆。周和平先后主编了《孙村村志》《西顿邱志》《南全福社区志》等26部地方史志、厂志、校志、专著,填补了地方史空白。
周和平的笔下,孙村的历史文脉清晰可循。这里曾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城子崖遗址的陶片记录着远古的文明;明代进士方守地在这里留下了“跪祷修桥”的佳话。
飞虹桥遗址(周和平供图)
周和平编修地方史志中记载,早年间书生方守地进京赶考遇雨阻河,跪地许愿若中第便修桥。雨停渡河后果然高中,为官后返乡修建石桥,借杜牧“飞桥卧波”诗意取名“飞虹桥”。如今,石桥又经过一轮修缮,桥上的石狮与栏杆都很好地复刻下来,修旧如旧可见旧时风采。
除了飞虹桥,孙村还有讲书院、卢家寨观音庙钟亭、西徐马烈士陵园等历史遗址。
修葺后的卢家寨观音庙钟亭(周和平供图)
讲书院曾是乡民听僧人讲经之所,虽只剩大殿、偏殿、钟楼,但它们与矗立的古柏仍在诉说孙村文化的悠远与坚韧;卢家寨观音庙钟亭历经百年风雨不朽不腐,坐落于此见证这片土地的变迁;西徐马烈士陵园遗址,70余名烈士的遗骨虽以迁葬济南革命烈士陵园,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如今,孙村街道的历史文化和遗址古迹被很好地传承和保护,成为传承文脉、弘扬精神的重要载体,周和平守护的不仅是史料,更是乡贤精神的具象化传承。
右为长寿御碑,左为孝子碑(周和平供图)
走进孙村新区中心大街西顿邱现代文明实践广场,两座碑亭引人注目,西侧便是王逊生先生的“孝子碑”。
王逊生(1885-1957)是西顿邱人,清末秀才,同盟会员,后矢志教育救国,执教半世纪,桃李满天下,以“死在课堂,埋在操场”明志,是模范教师。他更以孝行闻名,继母感其孝德,于1918年私蓄为其立“孝无间言”碑。
长寿御碑 (周和平供图)
孝子碑(周和平供图)
西顿邱拆迁后,西顿邱一、二、三村于2013年抢救迁移此碑及另一御碑至广场,王逊生的孙子王宁——于2019年自费建亭保护。这两座碑亭,无声诉说着乡贤的文脉与孝德传承。
墨香蕴新意 民间书画薪传扬
历史的笔触尚未干涸,当代的墨香已然氤氲。在孙村街道,文化的赓续不仅存于典籍与遗址,更在当代人的笔墨丹青间流淌生辉。
在云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书画活动室内,贾洪斌正指导爱好者们挥毫泼墨。在孙村文化带头人贾洪斌、高立波等人的感召与引领下,书画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一支由书画爱好者组成的民间队伍在孙村街道日益壮大,让孙村的书画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主要负责街道辖区内老干部工作,也是一名老孙村人。”贾洪斌回忆着说道,“平时就喜欢写写画画,也想着丰富一下老干部群体的业余生活,经常组织开展书画展、书画交流活动,久而久之越来越多书画爱好者加入我们,组建了我们这支业余书画爱好者队伍。”
社区优秀书画作品展示
在书画爱好者的带动下,孙村街道的书画活动日益丰富。贾洪斌说,每年大家都会自发组织举办书画展览、开展书画培训、组织书画交流活动,书画爱好者有退休的老人、有修车的工人也有厨师,大家来自各行各业,因热爱书法绘画汇集在此。
近年来,孙村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书画艺术家,作品频频亮相各级展览。他们的足迹遍布辖区,累计举办活动数十场,惠及居民上千人次,悬挂在云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作品,无声浸润着孙村人的日常。
贾洪斌受邀参加书画作品展
而这份文化的传递,正迈向更具希望的未来。“墨香不能只留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贾洪斌目光坚定,“它应当走进校园,在我们的传播下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传承中华文化的书画艺术。”
未来,孙村街道将大力推进“书画进校园”计划,让专业爱好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辖区中小学播撒美的种子,培养新一代的文化传承者,使书画艺术真正在孙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阵地聚活力 绽新城文化繁花
文化的滋养,在孙村不仅体现为翰墨飘香的书画室,更在社区日常涌动的蓬勃活力中绽放异彩。
来到云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乒乒乓乓”的击球声吸引了不少辖区居民驻足观看,孙村街道“云湖杯”全民乒乓球比赛正打得火热。五六张乒乓球台依次排开,选手们紧锣密鼓地挥拍对攻,小小的白色乒乓球化作一道道疾速穿梭的银光,在深蓝色的球台上弹跳、旋转、飞驰。
在云湖社区,像这样充满活力的社区文化活动,早已成为凝聚邻里、点亮生活的常态风景。
这个成立仅四年的年轻社区,通过“党建+文化”模式,将7000平方米的“空壳建筑”打造成全龄友好的文化磁场。
云湖社区“寻迹商道·筑梦未来”主题研学活动
依托这一阵地,四季流转的文化图景在此展开:春日植绿播撒希望,“寻迹商道·筑梦未来”研学活动带青少年触摸晋商智慧;端午“粽情六一”嘉年华中,传统民俗与童真欢笑交织;乒乓球台前挥洒汗水,模特队步履翩跹尽展银龄风采;智能手机课堂助力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元宵灯火映照团圆笑脸。
“我们坚持‘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把最好的场地留给群众。”孙村街道云湖社区党支部书记贺芸芝说,“我们党群服务中心的三楼、四楼布局了廉政文化展馆、多功能文体广场、图书阅览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功能室,日常开展多元社区文化活动,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云湖社区是孙村街道文化建设的生动缩影。作为济南高新区“三次创业”的主阵地,孙村街道肩负着打造“公园里的科技城市”的重任。高楼大厦、研发中心、产业园区是硬实力的骨架,而像云湖社区这样蓬勃生长的文化生态,则是充盈其间的血脉与灵魂,让科技新城有了温度。
回望这条时光长廊,从明代方守地以一桥惠泽桑梓的义举,到今天周和平以史笔守护乡愁的执着,从民间书画爱好者的热情挥洒,到云湖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绽放的多元文化繁花,孙村街道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孙村发展的精神基石,蓬勃的现代文化活力则是其面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未来,一座底蕴深厚、活力四射、科技赋能、近悦远来的宜业宜居科技新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加速崛起。(来源: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