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医 | 王少华:挑大梁担重任 为重症患者撑起一片天
中国网 2025-08-13 15:21:17

2022年底,正在内科与常见老年病博弈的王少华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牵头组建重症医学科。面对科室一无所有的艰难局面,王少华咬紧牙关,开启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拓荒之旅。

时隔两年半,在王少华的带领下,济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从无到有,凝聚起了一支专业过硬的医疗团队,一项项新技术、好技术被引入并常规开展,无数重症患者在这里转危为安。王少华也因此成为患者人人信赖的“定心丸”、科室人人敬服的“主心骨”。

“我这个人,没什么大愿望,就是想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做点事。”面对褒奖,王少华笑了笑,又继续投入到与死神“抢人”的赛道上。

独挑大梁:

从零起步建学科,常整夜坚守病房

晚上11点多刚刚回到家,正准备休息,接到了病房打来的电话,他毫不犹豫穿好衣服、走出家门;夜里2点多,刚进入梦乡,电话再次响起;待所有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他准备找地方补补觉,一抬头,却发现天边已泛起鱼肚白,他只好在医院值班室简单洗漱一下,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这是重症医学科刚刚成立时,王少华的工作状态。这样的状态,整整延续了一年多。“没办法,科室刚刚成立,专业人才紧缺,我得挑起这根大梁来。”王少华说。

时间回溯到2022年,当年12月份,为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为重症患者提供一个“家门口的生命守护站”,济南医院正式成立重症医学科。拥有近20年急诊、内科临床经验的王少华成为首选“学科带头人”。

接到重任,王少华丝毫不敢马虎。他主动向其他医院的同仁请教、学习,建立了科室管理、工作等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争取各方资源,逐步落实科室建设所需的场地与资金,购买相应设备;不辞辛劳挖掘、培养人才,推动重症医学科在短时间内步入正轨。

重症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病情变化快,甚至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急转直下、命悬一线。但学科成立之初,医护人员在诊疗重症患者方面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面对患者突然的病情变化缺乏积极应对能力,一时间,王少华成了“主心骨”。

“最初,由于资源紧张,办公家具不足,我不仅没有办公室,甚至连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都没有。上班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守在病房里。”王少华介绍,晚上下了班,作为唯一的“听班大夫”,平均每天晚上他都会被叫回病房两三趟,“有时患者病情危重,干脆就一整晚守着”。

就这样,在王少华夜以继日地努力下,重症医学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迈上了“从有到优”的发展道路。

治病求本:

回归病因探真章,出其不意克难题

前些日子,王少华在路上偶遇了一位曾经的患者张先生(化姓),看着张先生健步如飞的状态,王少华感慨万千:“张先生是躺在担架上被送到医院的,当时,他已经跟儿子交代遗言了。”

时年60岁的张先生因为腰部以下重度浮肿、走不了路、吃不进饭到济南医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重度心力衰竭、并伴有胃肠道水肿。翻阅张先生过往的就医经历,王少华陷入了沉思,“在其他医院接受治疗时,针对重度心衰的各种方案、各类药物,甚至最新型的药物,张先生都已经试过了,但不仅没见效,反正更严重了。”

在济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期间,王少华极尽所能,甚至请来大医院的大专家来会诊,患者病情依旧不见起色。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王少华不得而知。

“咱们家的钱,你要拿出来一部分……”一次查房时,王少华听见张先生正在向儿子交代遗言。“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能看着患者就这么消沉下去。”王少华说,为此他四处搜索资料。患者的水肿特征与普通心衰患者存在明显差异,使用传统治疗心衰药物患者水肿消除到膝关节以下出现一个明显界限,界限以上已无明显水肿,界限以下水肿严重。灵光一闪他想起了《生物化学》一书中,有关脚气病治疗的描述,让王少华茅塞顿开。“心衰导致胃肠道水肿影响肠道营养吸收功能,导致B族维生素吸收不良引起脚气病症状,B族维生素缺乏又加重心力衰竭,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王少华介绍,恶性循环不打断,病情就无法遏制。

在经过多轮的辩证思考后,王少华认为,张先生的病情也存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心力衰竭引发胃肠道水肿,胃肠道水肿导致食欲减退、营养不良、B族维生素缺乏,B族维生素又加重心力衰竭。“针对张先生的病情,利尿和强心治治疗标不治本,需从根本上打断这个恶性循环。”有了初步打算。与患者本人及家属沟通后,王少华决定停用新活素、利尿剂等抗心力衰竭药物,并补充B族维生素。

“补充B族维生素后约一周,患者的水肿肉眼可见的消退了;20来天后,患者顺利出院。”王少华笑道,“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注重疾病本身,而忽略了病因。殊不知,从病因出发,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思路’。”

抽丝剥茧:

说明书里找症结,为重症患者“续命”

80多岁的李女士(化姓)因为心力衰竭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加重。经人介绍,家属联系到了王少华,请他“再试一次”。在为患者做了基本检查后,王少华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重度心力衰竭、肝衰竭、肾衰竭。其中,按照当地医院的检查,患者的脑利钠肽前体达到了120000pg/mL,甚至更高。”

王少华介绍,脑利钠肽前体是用来衡量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脑利钠肽前体高于200pg/mL,就应考虑心力衰竭。“此外,患者的肌酐值高达700μmol/L,也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

为了查明病情加重的原因,王少华仔细研究了患者的用药史,并将前后使用过的几十种药物说明书全部找出来,一个一个分析。“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这个副作用的发生几率可能只有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但如果患者的病情在积极治疗后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加重,我们应当考虑药物副作用的问题。”王少华说道。

在详细分析了药物的副作用之后,王少华拿掉了所以可能会对患者的心、肝、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并调整了其他药物的药量。但调整用药后,患者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急转直下,肝、肾功能恶化,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含量从200U/L一路飙升至400U/L,最高峰时甚至达到了1400U/L。“要知道,谷丙转氨酶含量的正常值范围是5-40 U/L。”王少华介绍。

患者病情加剧,科室内不少同仁都坐不住了。“是不是方案不对?”“要不要立即安排转院?”质疑声纷至沓来,但王少华不为所动:“这是药物调整后的一个必经过程。”

尽管内心笃定,王少华也不敢松懈,每天晚上他都要在患者的病床前守到11点才下班回家。他的坚守让患者家属感动不已:“每天看见您在这,我心里就踏实;您要是哪天没来,我心里没着没落的。”

治疗两个月后,患者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顺利出院。“患者是从外地来的,咱不能辜负这份信任。”王少华说道。

教无定法:

因材施教助成长,科室人人敢冲锋

走进济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呼吸机、血滤机等设备有序运转;医护人员或忙着给患者治疗或在一旁讨论诊疗方案,忙而有序。看着眼前的一幕,王少华不由地会心一笑:“现在我轻松多了。”

新学科的筹建,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如何让人才快速成长”,科室初建时,王少华就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为此,他建立起了常态化的学习制度,并积极与兄弟单位联系、为成员搭建学习平台。在他的带动与鼓励下,科室成员纷纷利用休班、下夜班的时间学习。

与此同时,王少华还结合每个成员的特长、兴趣,帮助他们搭建更高的学习平台、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比如,有人对支气管镜、对床旁血滤有兴趣,我们就找平台,送他去学习,学成归来后,积极开展相关项目,学以致用。”王少华介绍,正是在这样的“因材施教”下,重症医学科开展了许多新技术、引入了不少好技术。

此外,在重症医学科,还形成了“辩论制度”。“任何一个治疗方案,任何人有不同意见,都可以拿出来一起讨论。”王少华说,正是因为科室成员各有所长,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更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如今,科室成员大多已经能独当一面,而王少华又把目光转移到了更广的范围内。此前,王少华主动报名,前往医院对口支援章丘区辛寨卫生院,协助卫生院“建制度、强专科、带骨干、畅通道、引资源、聚人气”。

在辛寨卫生院,他带着医护人员查房、讨论病例,有效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此外,为了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更多健康服务,他积极协助卫生院设计规划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现在,卫生院正在筹备开展无创呼吸机项目,有了这个项目,当地老百姓治疗相关疾病就不用再往县城跑了。”王少华说道。

帮扶结束,离开辛寨卫生院时,王少华对卫生院的同仁说:“有需要,随时找我!”而他也践行了自己的承诺,只要卫生院有需要,他总会在第一时间解疑答惑。

“有需要,随时找我!”这是王少华对辛寨卫生院的承诺,也是他对团队的承诺,更是他对万千患者的承诺。为了这份承诺,王少华说:“我将孜孜以求”!

专家简介

王少华,男,46岁,副主任医师。2004年毕业于滨州医学院临床专业,现任济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兼医保办主任。先后从事急诊内科、普通内科、重症医学科专业,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擅长呼吸衰竭、重症心衰、肾功能不全、重症脑血管疾病支持治疗、感染性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疾病等多种危重病种的救治,对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治疗有一定优势,遵循因病施治、精细化管理、个体化治疗、贴心服务的工作原则。

社会兼职

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济南医院协会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所获荣誉

济南市医政管理突出个人

山东省卫生保健协会“健康服务创新奖”

(马俊伟、刘芳、闫真)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