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线的那头:大观园的草药香飘进留守课堂
中国网 2025-08-12 14:49:07

“原来冷香丸是这样做的!”“我做的药囊也能香香的!”在山东省滨州市水落坡镇刘古良村“红楼寻百草,童心遇岐黄”中医药文化夏令营的课间,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手中的四季药囊。这缕穿越古今的药香,正是滨州医学院中医学院医路“童”行社会实践队在这个夏天为乡村孩子们精心描绘的“岐黄画卷”——将千年中医药智慧,化作孩子们指尖可触、心中可感的“健康种子”!

启蒙:红楼百草园,岐黄叩童心

如何让深奥的中医药文化“活”起来,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田?实践队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引路人”——《红楼梦》。队员们巧妙地将书中蕴藏的“中医药密码”,精心烹制成一道道趣味盎然的“文化佳肴”。

当实践队队员高铭彧展开一幅绘有《红楼梦》人物与草药的水墨长卷,瞬间抓住了所有孩子的目光。她娓娓道来:“古时候呀,人们相信放风筝能‘放晦气’‘祛百病’。就像《红楼梦》里林妹妹,她也需要草药和好心情来让身体更轻盈。”这正是实践队打造的夏令营现场。而那一只只正在诞生的彩绘风筝,链接着古老岐黄智慧与童心的第一次深情触碰。

“《红楼梦》里说,放风筝能把‘病根儿’送走!”一个小女孩指着自己的风筝,声音里满是笃定和期待。乡村小路上,那根细细的风筝线,一头系着地上奔跑的童真,一头牵着云端飘荡的古老智慧与健康祈愿。在这一刻,岐黄文化变作看得见的色彩、摸得到的风筝,悄然融入了孩子们心中。

七天的时间里,孩子们制药囊、调茶饮、找穴位、赏五音、品药膳……指尖沾着彩墨、染着药香、系着红绳。在这间教室里,岐黄智慧不再是古籍里的铅字,而是闻得到、摸得着、玩得欢的鲜活体验,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满足——那是文化认同悄然萌发的星光。

“红楼”系列课程

营员们展示绘制的中药风筝和创意风筝

践行:乡野大课堂,仁心暖四方

实践队的脚步从未囿于夏令营的教室,他们把课堂搬到更广阔的乡野,让中医药的“热乎劲儿”温暖更多人心。

建军节前夕,阳光灼热。实践队成员跟随学校省派第一书记,轻轻叩响了退伍老兵张大爷的家门。队员们一边为张大爷测量血压、熟练的帮他缓解头晕失眠,一边听他讲起烽火连天的岁月。“孩子们这手艺真地道!”张大爷舒坦地眯起眼。在烈士李向前家中,队员们聆听故事,眼眶微红,手上为家属推拿的动作却更加轻柔细致。三伏天里的一句句“防暑小贴士”,一个个耳穴上的“小豆豆”,传递着年轻一代对“最可爱的人”最朴素的敬意和守护。这份特别的“八一”献礼,让军民鱼水情在药香中愈发醇厚。

到退役军人家中探望义诊

入夜,村头的篮球场灯火通明,“村BA”激战正酣。而球场边,一场别开生面的夜市也热闹开张!村民们的目光被牢牢吸引:适宜技术体验区,苑中宇正帮一位大叔揉捏酸痛的肩膀,“哎哟,舒服!小伙子手上有功夫!”大叔忍不住赞叹。消暑饮品摊前,酸梅汤酸甜生津,排起了长队。非遗展示区最是热闹,孩子们围着实践队成员,眼睛瞪得溜圆,兴奋地讨论着漆扇扇面的配色、入水的角度。趣味游戏区,“中药翻翻乐”卡片翻动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中医药知识就在这浓浓的烟火气里,变得亲切可感,成了赛场边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开在“村BA”现场的中医药文化夜市

“守护孩子们眼中的光”,是实践队另一份沉甸甸的牵挂。队员唐茈怡在《睛彩红楼》课堂上,指着屏幕上的林黛玉画像:“林妹妹爱哭又常在昏暗处看书,我们可不能学她!”孩子们听得入神,跟着她一起找准护眼穴位。课后,队员们走家串户,了解孩子们的用眼习惯,把缓解视疲劳的推拿手法教给家长。“这个穴位按着酸酸的,按完眼睛舒服多了!”一个小男孩认真地对妈妈说。这“瞳”真守护的微光,正努力照亮乡村孩子们的清晰未来。

守护“瞳”真专项服务、调研

扎根:薪火永相传,印记恒久远

夏令营终会结束,如何让点燃的火花不熄灭?实践队深知,唯有构建长效机制,方能留下“带不走”的“岐黄印记”。

在水落坡镇中学,一处崭新的“岐黄文化角”悄然落成。队员们亲手挂上经络图、擦拭着中药标本。几个夏令营的孩子听说后,开心的说“老师,开学后我要跟同学们讲讲我学到的知识!”曾经的“学习者”,正悄然向“传播者”转变。这个小小的角落,像一颗深埋的种子,静待破土,让岐黄智慧在校园里自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为了让这颗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田野,实践队在校期间精心打包了一份神奇的“工具箱”——里面装着他们打磨成熟的课程教案、妙招锦囊、物料清单和教学视频。“就像一份‘文化种子袋’”团队负责人安思彤介绍道,“我们希望招募更多伙伴,让更多地方的孩子体验这份百草园的奇妙之旅。”这份“礼物”,正随着“‘本草青衿’青少年中医药薪火传承计划”的实施,努力降低着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门槛,让星星之火,有望燎原。

实践队队员正在布置“岐黄文化角”

展望:青春担使命,岐黄启新程

“风筝飞得再高,线头也连着生养它的土地。”实践队指导老师朱泽萌看着队员们晒得黝黑却神采奕奕的脸庞感慨道,“‘以奉献社会为己任’,这才是实践育人最生动的答案。”深入乡村,服务基层,他们正以实际行动,响应着时代强音——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署,将青春的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从红楼药香的趣味启蒙,到田间地头的健康守护;从文化夜市的烟火交融,到校园角落的薪火相传。风筝线牵着中药香,飘过刘古良村的夏天。滨州医学院医路“童”行社会实践队在广袤基层的振兴画卷上,烙下了一个个鲜活、温暖的文化印记,它诉说着青春的温度,见证着岐黄的生机,也承载中医药着滨医青年助力乡村振兴、守护文化薪火的坚定承诺。这缕药香,还将继续飘向更远的田野,点亮更多童心,温暖更多乡情。(马添翼)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