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深入了解了苏州在人才引进与发展方面的一系列举措,感触颇深。苏州的成功实践犹如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自身“人才强市”的进阶之路,更为其他地区破解人才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当下白热化的人才竞争中,唯有持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生态,才能真正实现“引才、留才、用才”的良性循环。
政策体系的系统性与灵活性:引才的基石
苏州构建的“1+8”人才政策体系令人印象深刻。这一体系以1份统领性文件为总纲,配套8项专项政策,覆盖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等不同群体,涵盖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等全链条环节,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政策闭环。更关键的是,苏州始终保持对产业动态的敏锐感知—比如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新兴产业爆发期,及时调整政策侧重,确保资源精准投向“卡脖子”领域。这启示我们:地方人才政策不能沦为“碎片化补丁”或“短期政绩工程”,而应建立顶层设计与动态调整的平衡机制,让政策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培养与支持的精准性与持续性:育才的关键
苏州实施的“三百工程”(三年新增百万人才)并非简单的数量堆砌,而是通过“高端人才领航”“产业人才支撑”“青年人才集聚”“人才生态创优”四项行动,实现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精准赋能。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设立的百亿人才基金并非“一次性输血”,而是构建了“种子轮—天使轮—成长期”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体系,既为初创人才提供“启动资金”,也为成长期项目对接产业资本。这提醒我们:人才培养不能搞“大水漫灌”,需针对青年人才的“起步难”、领军人才的“转化难”等痛点,提供阶梯式、个性化支持;同时,资金保障要跳出“短期投入”思维,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扶持—反哺”的可持续循环。
评价机制的多元化与创新性:识才的突破
在人才评价领域,苏州的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桎梏。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其大胆探索举荐制(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背书”举荐)、认定制(以市场价值、社会贡献为核心指标)、以赛代评制(如“赢在苏州”赛事获奖选手直接认定为紧缺人才)等多元方式,让“有能力没学历”“有成果没论文”的人才不再“被埋没”。这启示我们:传统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评价体系已难以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各地应敢于在新兴产业、交叉学科领域“破冰”,将评价权更多交给市场、交给产业,让“实干实绩”成为人才的“通行证”。
创新创业生态的优化与品牌化:用才的沃土
苏州的“用才智慧”,更体现在生态的系统性打造上。其推出的“零租”孵化器降低了创业物理门槛,开放的公共算力平台(如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解决了技术研发“硬件卡脖子”问题,而“场景开放”政策(将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等场景向人才项目开放)则为创新成果提供了“试验场”。同时,“赢在苏州”等赛事品牌的持续深耕,不仅成为人才展示能力的舞台,更成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精准对接的纽带。这说明:人才的“用武之地”不仅需要政策“红利”,更需要“低成本创业+高价值赋能”的生态土壤。各地应聚焦“人才需要什么、我们缺什么”,从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品牌影响力等多维度补短板,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总而言之,苏州引才育才的核心逻辑,在于将“人才优先”从战略口号转化为具体行动—既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又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既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更构建“近悦远来”的生态。对其他地区而言,借鉴苏州经验并非“照搬照抄”,而应结合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进行“本土化改造”:工业城市可侧重产业技能人才培育,科创城市可强化创新生态构建,中小城市可聚焦“差异化引才”避免同质化竞争。唯有如此,才能在人才竞争中走出特色之路,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山东商河经济开发区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