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是市中区最深厚的“家底”,经济是激活文化基因的密码。“文韵市中”系列报道聚焦市中区文化传承与经济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通过老城记忆与新经济新业态的碰撞,展现传统底蕴如何赋能现代发展,揭示文化IP转化为经济动能的“市中模式”。
当非遗从博物馆标本变为生活方式,就完成了从活下来到火起来的跨越。
在济南市市中区,这样的“跨越”正生动上演:清洗、雕刻、压制、刷漆、吊干,一片片树叶摇身变化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亮相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不远处,AR皮影剧场里,孙悟空与AI机器人对战、嫦娥在空间站起舞,济南皮影戏正经历新生……
传承:小树叶上做文章 皮影戏里度春秋
一片树叶能做什么?“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无所不能。”从小喜欢“玩”树叶的济南叶雕传承人都婉莉说。
幼时,都婉莉曾跟着母亲学剪纸,并且一步步成长为“新中国剪纸艺术家”,曾四处参加剪纸艺术展。一次展会上,朋友用树叶剪了一个小图案展示给都婉莉看。看着泛黄的树叶,都婉莉忽然想起小时候把树叶夹在书本里,可以长时间保持颜色。于是,她也捡了几片树叶,用剪刀剪出图案,夹到书里做起了实验。
“两年之后,拿出来,树叶还是绿色的。”都婉莉高兴地写信告诉朋友这一消息。也正是从那时候起,都婉莉开始“上瘾”了,“用剪刀剪容易损伤树叶,后来我就开始改用刻刀”。
都婉莉展示叶雕作品
雕刻的同时,都婉莉注重保持叶脉、叶形,“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要保持树叶本身的美,把自然美与叶雕之美融合在一起”。
这边厢,都婉莉在小小树叶上“做文章”;那边厢,李娟则开始跟着爷爷在魏家庄一带“玩转”皮影戏。
“1915年,高祖父李克鳌把皮影戏带到济南。”李娟介绍,初来乍到,没有立足之地,高祖父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市中、天桥一带演出,并结合济南本地老百姓的喜好,在唱腔中融入了梨花大鼓、山东琴书等,并适时加入“包袱”,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李氏先祖在经二纬一路附近搭起戏台,取名“兰州布影”,每日准时演出《西游记》《东游记》《封神榜》等剧目,名噪一时。“看兰州布影”成为时尚。
“1955年,济南皮影第二代传承人李福增、李福祥,曾到北京给毛主席、周总理演出。”李娟介绍,也是从那一年起,“兰州布影”正式更名“向群皮影社”。经历了“高光时刻”之后,济南皮影戏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82年,爷爷李兴时表演的10集《西游记》,由山东少儿频道录制,中央电视台转播,后来还在东南亚一带传播。”
李娟(右二)在后台表演皮影戏
然而,伴随着时代发展,电子产品、娱乐方式增多,皮影戏逐渐没落。“尽管济南皮影戏获评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不可否认,看得人越来越少了”,李娟介绍,怎样才能让这份传承百余年的老手艺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呢?权衡之下,大学毕业后,她开始跟爷爷一起,开始了济南皮影戏的传承工作。
创新:于色彩间捕捉美 在光影里寻发展
无论是临时起意做叶雕,还是下定决心传承皮影戏,想要把优秀技艺传承下去、传播开来,都离不开“创新”二字。这是都婉莉和李娟共同的实践经验。
因为做叶雕,都婉莉逛遍了济南的山。哪片山上种着什么树、长势怎样,她都了然于胸。有一年夏末,都婉莉发现自己看好的一片黄栌树的树叶上长出了红斑。
都婉莉的叶雕作品
“红斑是硬的、干的,刻刀一刻就会破碎。”这让都婉莉惋惜不已,旋即她又想到“能不能把红斑利用起来呢”?采摘了几片树叶,她匆匆拿回家做起了实验。恰逢猴年,她用叶脉做树,在“树”上雕刻出几只猴子,而红斑的位置则被巧妙刻成桃子的形状。成品出来后,都婉莉欣喜不已:“变色叶雕,就这么研究出来了”。
一个深秋,都婉莉来到千佛山,在阳光下泛着红光的梨树叶子让都婉莉十分欣喜。但是走近之后才发现,梨树叶都是不平整的。“叶子不平整,恐怕雕不出好作品。”都婉莉说道,但她又实在怜惜那一抹红色,于是,她摘下几片叶子带回了家。
回家后,都婉莉用梨树叶做成荷花、金鱼,又用紫荆叶、杨树叶做荷叶,最终制成了一幅《金玉满堂》。就这样,叶雕的另一种形式——拼色叶雕诞生了。这些作品在全国展会上亮相后,引发了诸多关注。
李娟的创新之路,则更凸显出年轻人的“闯劲儿”。
她丰富剧本,补充、修复道具,并乘着“非遗进校园”的东风,将济南皮影的舞台搬进了中小学的课堂和幼儿园的活动室。她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童话故事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并邀请孩子们上台体验简单的皮影操作,让孩子近距离接触皮影,把济南皮影戏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内心。
济南皮影戏走进中小学
“非遗要用‘年轻心’吸引年轻人。”李娟介绍,演出时,他们会融入“脱口秀”的方式,甚至加入阿卡贝拉的创意形式,让节目整体更加诙谐幽默。
此外,李娟还创办了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皮影女团”,带着团队开发皮影文创,设计独具特色的皮影形象授权给肯德基、健达巧克力等商家;开发皮影研学课堂,为青少年打开体验皮影艺术的大门;不定期在魏家庄街道同生里社区党群活动中心演出,带着社区里的老人一起回顾“过去的故事”……
活化:非遗融入人间烟火、走向世界
非遗要“活化”,关键在于让它从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回归到热气腾腾的日常生活。这是都婉莉在一次展会上“品”出来的道理。
一次,都婉莉带着精心制作的叶雕作品,参加一个国家级的展会。展会上,一位老者在她的作品前驻足良久,最后,老者意味深长地说道:“你有点阳春白雪了。”
“老人的话很委婉。叶雕想发展,还得接地气儿。”都婉莉说,从那之后,她开始尝试“接地气儿”。一方面,作品开始加入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元素;另一方面,她也开始培养“接班人”。2019年,都婉莉公开免费招学徒,“收徒很难,想做叶雕,必须得有剪纸、绘画的基础,而且年龄不能太大。”都婉莉介绍,好在,目前,她已经收了4名徒弟。
都婉莉指导小学生做叶雕
“徒弟里,有人办国学课堂,把叶雕列为了体验项目,让更多人接触到了叶雕。”都婉莉介绍,除此之外,她还定期到学校授课,向孩子们讲授叶雕文化和知识。其中一所学校,还将叶雕作品制作成文创产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都婉莉还带着她的作品漂洋过海,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展览,并受到了许多海外收藏家和艺术机构青睐。叶雕,正成为外国友人看中国的一个“切口”。
今年7月份,许嵩在济南举办演唱会。现场,他手里拿着的非遗皮影人物“夏雨荷”正出自李娟之手。除了爆火的夏雨荷,年初,她还趁着“哪吒热”,打造了皮影戏《哪吒闹海》,在央视《我爱满堂彩》栏目播出。
与此同时,李娟的“济南皮影”还搭上了“科技快车”,并持续“圈粉”。依托“AR皮影剧场”,观众通过收集扫描特定图案,即可在幕布上触发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动画场景:让孙悟空大战AI机器人、让嫦娥在空间站漫舞……此外,李娟还积极开辟新媒体账号,打造皮影IP账号,全方位宣传皮影艺术。
李娟向外国友人展示济南皮影戏
“通过与网络游戏结合,我们在哔哩哔哩、抖音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吸引了大量粉丝。”李娟笑道。
近年来,李娟还带领济南皮影走出国门,在日本、法国、埃及等30多个国家,演出上百场,让外国友人大呼“新奇”。
“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济南皮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李娟说道。
一叶一世界,方寸见古今;一影千年事,光影焕新生。叶脉间流转着不息的文脉,幕布后奔涌着时代的浪潮。在市中,一个个老手艺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滋养着泉城独特的文化基因。(马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