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春生,1938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中医世家,1961年进入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工作,并在一线坚守了60余载。
期间,他在妇科肿瘤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输卵管粘堵绝育和盆腔血管床阻断化疗晚期子宫颈癌有较深入的研究。同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著作4部,参编著作9部;获得部、省级及厅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其中包括卫生部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奖4项、省科技进步奖4项等。
可以说,汤春生的一生,是一名医生精益求精的一生,亦是省立医院妇产科不断攀登专业新高峰的生动写照。
1986年,汤春生在病房
早期探索:镭疗时代的实践与突破
“那时候,科室还没有细分学科,一共有20多名医生,50多张床位,统归妇产科,由苏教授主持工作。”汤春生回忆,当时住院医师施行24小时工作责任制,“要随叫随到,临床工作紧张繁忙”。
回忆起入院初期的情景,汤春生感触最深的是用镭为宫颈癌患者进行辅助治疗。这是一种近距离放射治疗方式。操作时,医生需徒手将具有强放射性的镭棒精确置入患者体内的病灶区域。
“只要一接触到镭棒,手就会发麻。”汤春生介绍,这要求医生不仅要动作精准、快速以减少自身暴露,更要严格掌握放置时间和剂量,平衡疗效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当然,镭只是一种辅助疗法。早在上世纪50年代,苏应宽、江森教授就率先开展了宫颈癌广泛切除术,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根治手术的基础。”
技术革新:攻克妇科肿瘤手术出血难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外对绒癌治疗仍以化疗为主,并且已取得根治性效果。但在化疗前或化疗过程中,若出现子宫绒癌穿孔破裂、阴道转移结节大出血或盆腔内转移灶持续存在,仍需手术治疗。然而,此类手术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便是难以控制的盆腔大出血,极易导致患者术中死亡。
如何在手术中控制和防止盆腔大出血呢?
针对这一临床难题,在苏应宽的指导下,汤春生创新性地将“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术”应用于绒癌相关手术。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在开腹后,迅速找到并临时钳闭腹主动脉,完全阻断其下方的盆腔血流。
1989年,《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创刊号发表了由汤春生、苏应宽、孙金芳撰写的《腹主动脉暂时阻断控制绒癌手术盆腔大出血》一文,系统介绍了该术式在控制绒癌手术大出血方面的应用。
文中指出,1965年7月至1987年5月,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对6例阴道转移结节破溃出血和盆腔转移瘤患者,在腹主动脉暂时阻断下进行了手术,并“获得满意效果”。
“大出血,是包括绒癌在内的妇科肿瘤手术过程中遭遇的一种十分危急的情况。”汤春生介绍,这一凶险病症能在短时间内威胁患者生命,是妇科肿瘤手术失败甚至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样的患者很少,但一旦出现,就会危及生命。”
因此,在绒癌手术盆腔大出血的治疗之外,汤春生还将这一术式应用于子宫颈癌、侵蚀性葡萄胎、卵巢癌、子宫肉瘤、腹膜后肿瘤等妇科肿瘤及产科大出血手术中。“1965年到2007年,共计33例,效果立竿见影。”汤春生介绍,1989年8月,该技术通过国内专家鉴定,被评为国内领先水平。
2002年,汤春生在病房
精益求精:技术+理论,构建妇科肿瘤治疗新体系
晚期卵巢癌患者容易出现直肠、乙状结肠、结肠甚至小肠的转移。过去,遇到直肠转移,往往只能做永久性人工肛门(造瘘)。这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负担,造瘘口护理不当还容易引发感染,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能否在根治肿瘤的同时,避免造瘘,让患者保留自然的排便功能?”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想法一直在汤春生的脑海里盘桓。上世纪80年代,针对这一难题,汤春生主持开展了“卵巢癌直肠转移肠段切除手缝法低位吻合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该术式难点突出:解剖位置深,手术空间和视野十分受限,导致吻合难度高。“但手术必须保证吻合口血供良好、张力适中,否则极易发生吻合口瘘,后果十分严重。”汤春生介绍,尽管操作难度大、耗时长,但成功避免了人工造瘘。患者术后能像正常人一样经肛门排便,生存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2000年,该技术获得了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手术技术在不断进步,理论指导也应同步完善。
鉴于当时国内缺乏一本能够详尽地阐述妇科肿瘤病理生理和手术治疗解剖学的教科书和专著,且临床、教学和科研则急需一本相关书籍,1997年,汤春生、李继俊共同翻译了美国妇科肿瘤学家C.P.莫瑞和J.P.科廷教授主编的《妇科肿瘤手术学》,该书于1999年9月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苏应宽(前排左4)、汤春生(前排左1)等参加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
苏应宽教授为本书作序时指出,“国内广大妇科医师和相关科学医师可从本书中学习、参考和借鉴到国外的治疗经验,汲取知识和营养,造福于妇科肿瘤患者”。
同时期,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邀请苏应宽编写《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中的《妇产科解剖学》专册,汤春生由作为专册的第三主编,与苏应宽、栾铭箴、单家治、李继俊等人共同主编了该书。术中,详尽介绍了腹主动脉下段暂时阻断防止妇产科手术大出血、子宫颈癌腹膜外淋巴结清扫术等新技术、新理论,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更系统的理论指导。
当然,除了妇科肿瘤的诊疗,汤春生还见证了省立医院妇产科在治疗诸多疾病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比如,1975年,妇产科开始开展“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汤春生积极参与,并提出诸多可行性意见,推动技术不断成熟。1987年,该技术经省内外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获省科委三等奖。
再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合当时临床需求,在苏应宽的主持下,汤春生开展了“经宫腔注射输卵管黏堵术”的研究,为实验非手术绝育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配合本课题的一次性输卵管栓堵器研制,1991年评为国际先进,获得国家专利。该项目以后的立题又继续延伸为输卵管栓堵技术的研究,并于1997年7月获得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及“八五”攻关成果三等奖。
“在一线工作了60多年,我也算是为妇产科发展贡献出了一份绵薄之力吧。”汤春生说。
(口述:汤春生 整理:马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