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儿,羊汤多搁点芫荽!”上午十二点左右,在磁窑镇火车站附近开了三十六年的陈家羊肉馆,食客们急切的声音络绎不绝的响起。门内蒸腾的白雾里,陈洪宝正用长柄勺搅动汤锅,乳白的汤浪裹着肉香漫到街上——这口锅,每天只在此时见客,太阳稍稍偏西就收摊,比钟表还准时。
周边老顾客介绍,陈家羊肉馆有“三怪”。一怪“晚上和周末的一天不出摊”,二怪“菜单只有十个菜”,三怪“荤菜只用羊肉做”。
当向陈老板探寻“三怪”来源时,他笑着说道:“‘头一怪’是因为我觉得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该奋斗的要奋斗,但不要过于‘内卷’,晚上多陪父母散散步,周末和假期多带家人外出旅旅游,这就叫劳逸结合。父母操劳了一辈子,也该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了,我们也正好享受一下慢生活,这几年我们都把附近的景点快逛遍了!”
随后他又说:“‘二怪’是因为我父亲总说,用心做好一道菜就很好!父亲和我都很尊崇‘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的理念。所以当别的饭店都在忙着创新菜品的时候,三十六年来我们只专注于熬好这一锅羊肉汤,炒好十个特色小菜(炒羊杂,炒羊血,炒羊脸,卤羊蹄,炖羊排,蒜片炒羊肉,水煮花生,清炒绿豆芽,香菜豆腐皮,葱花炒鸡蛋),这就叫一心一意、十全十美!”
陈老板的夫人刘福华又补充道:“‘三怪’是因为俺们只认羊肉的鲜和香,所以只会用羊肉,羊杂汤的脆、炒羊血的弹、蒜片炒羊肉的焦,卤羊蹄的劲道,都是我们的特色,尽管灶台前的温度很热,但为了熬出一锅好肉汤、炒出一锅好菜品,值了!”
这股子执拗,要从80年代末陈老板的父亲陈老爷子从黑龙江回磁窑镇说起,刚刚回到磁窑镇的陈老爷子发现磁窑镇这个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枢纽没有羊汤生意,这时老人家便前往莱芜、兖州等地学起做羊汤的手艺,每天清晨嫩羊肉带着热气,与草果、陈皮、肉蔻等香料共浴,山泉水咕嘟出的乳白汤头,成了磁窑镇街头的第一缕羊汤香。
老食客都懂,这碗汤的灵魂在“鲜”与“纯”。乳白的汤面上浮着层金亮的羊油,筷子一挑,底下沉着颤巍巍的羊肉块,牙齿刚碰到肉皮,汁水就顺着嘴角淌,膻气早被胡萝卜的甜勾走了。食客们就着刚出炉的发面烧饼猛灌羊汤,饼渣掉在碗里,也成了难得的美味。“从1989年俺父亲支起摊子,这羊汤就按老法子做。选本地小羊肉,小火慢熬,啥添加剂都不用,老辈传的规矩不能变。三十六年了,地方还是那个老地方,味儿没变过,感谢多年来新老顾客的认可,欢迎大家常来品尝!”陈老板说道。
更奇的是那些跨越山海的老饕,安徽的一家子开着车来,就为寻找这个曾经记忆里的滋味;非洲客人举着翻译机连说“good”,金发碧眼的外国客商学着当地人蹲在门口,烫得直哈气也舍不得放下碗。
守着这锅汤,也是守着一份传承。如今车站北路开通后车水马龙,每天中午,粗瓷碗碰出的脆响、食客咂嘴的满足声、汤锅咕嘟的沸腾声,在老街上织成一张网。那十个菜的香味混着山泉水的清冽,漫过窗棂时,总有人循着味驻足——这口守了三十六年的老汤,正等着下一个懂它的食客。(孔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