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笛长鸣,一列满载着外贸出口服装、玩具及硅胶制品的专列从枣庄港长河港业铁路专用线缓缓驶出。京杭运河与京沪铁路畅联、枣庄港与青岛港互通,缘河行舟“进化”为公铁水联运,顺理成章成了繁荣富庶的契机。
一条弥补了中国缺少南北纵向天然航道之不足的京杭大运河,破解了国内河段水路运输占比较低的结构性矛盾。借助大运河内集装箱河航运风口,枣庄这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就地开启了又一次华丽转身。
“活着的运河”需要更鲜活的内河港
“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大运河就该是这个样子。”在没亲眼见到台儿庄运河之前,丹麦旅游专家彼得森对世界旅游组织盛赞的这一“京杭大运河仅存”的清代文化遗产不置可否,直到他有机会亲自站上河畔古街,面前是那条“活着的运河”。
作为鲁南门户,枣庄是京杭大运河由江苏进入山东的首个城市。
在京杭大运河壮丽画卷中,枣庄段以其独特的东西走向成为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璀璨明珠,枣庄港以“一港四区六作业区”的发展格局,担负起港城交融、南北交融的重任。
“枣庄港作为内河老旧港口,要想转型升级为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港口,泊位功能提升改造是关键。”枣庄港航集团董事长范广田表示。
2023年底,枣庄港薛城港区入选全国首批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以此为契机,枣庄港航集团对薛城港区原有泊位港机设备、基坑、码头进行主体改造,改建集装箱堆场5万平方米、建设拆装箱作业及标准化集装箱库房1.3万平方米,可静态存放3000个集装箱,设计集装箱年吞吐量10万标箱,同步建设静态仓储能力达80万吨的钢结构标准化仓储大棚。项目建成后,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升,为周边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的集装箱运输、仓储物流等服务。
“下一步,项目还将配套建设智慧化提升系统,实现5G自动化装卸及堆存,货物运输、装卸、堆存及储配煤将全部实现无人化操作,届时枣庄港将全面建成智慧化港口,在全国内河港口中达到领先水平。”枣庄港航集团总经理赵峰说。
从传统物流枢纽到绿色创新高地
码头上塔吊高耸,大运河中船只穿梭。枣庄市港航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枣庄港航集团”)所属枣庄港薛城港区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提前6个月完成施工任务,成为全国首批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中首个建设完成并交工的项目。
项目交工当天,枣庄港同步启动枣庄港—淮安港航线、枣庄港—苏州太仓港航线等6条集装箱航线。各条航线的开通对于密切枣庄与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经贸往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各地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物流是经济的“经脉”,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内河航运扩容升级,完成京杭运河枣庄段二级航道整治,枣庄港泊位改造提升工程成为全国交通强国试点首个竣工项目。去年全市集装箱运输完成11138标箱,港口吞吐量达到2084万吨、较“十三五”末增长69%。
在枣庄港薛城港区码头,集装箱船只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在龙门吊智能远控系统的操作下,集装箱高效上船、下船。港区原有的3个1000吨级泊位,已经提升到了2000吨级;静态仓储能力达80万吨的钢结构标准化仓储大棚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无露天堆存、装卸散货;5万平方米的集装箱堆场能够存放3000个集装箱,港口货物智能化监管、自动化运输正在实现。
一年时间,内河老港的改头换面,不断让周边企业受益。以薛城区某玻璃制品企业为例,港区为其提供“一单制”服务。货物先被堆存在港区的前置仓中,根据企业需求随时发往全国各地。相较于之前走陆运到沿海、再转港到目的地的方式,每年可为企业节约40万元的运输成本。
“我们将尽快修订印发《枣庄港总体规划》,扎实推进城郭河支线航道改造升级,高标准规划建设台儿庄三线船闸、万年闸三线船闸,建立完善以集采集销、定制加工、精准配送为支撑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拓展船舶制造、供应链金融等惠航业务,加强与内河大港、重要海港协同合作,持续提升货源组织能力,创新开展船货代理、分拨配送等物流增值服务,最大限度发挥内河航运综合效益。”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清华表示。
当鲁南生态核心港加满智能黑科技会变成什么?
曾经,如何实现港口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枣庄港升级迭代中面临的一大挑战。
“枣庄港,吹来了绿色和智慧的风。”这是集团总经理赵峰对这座新港的描述。港口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如镶嵌在运河河畔的一颗明珠。
如今,港区引进安装安环智能检测系统、电动化港机设备,有效降低了港区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仓储大棚内,货区分区明确,散货进场、出场都经过地下封闭的运输管廊,整个过程完全看不到粉尘飞扬。此外,港区也在计划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引进无人集卡系统,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建设。
集团数字化智慧中心也在规划筹建中。未来,集装箱堆场将实施无人化管理,借助远程操控,实现内外集卡作业人机分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打开枣庄港规划蓝图,我们还会发现,投资4.77亿元的枣庄港铁路专用线项目正在施工,作为实现内河“公铁水”多式联运的重要节点和支撑,它的建成将提升枣庄港市场竞争力和对产业的吸附力。占地近5000亩的临港产业发展规划也已完成编制,聚焦腹地产业培育,努力打造鲁南枢纽经济的新地标。
一座现代智慧、绿色生态的标杆港区,在时不我待、日新月异的建设速度中从规划蓝图一点点变成现实画卷,将进一步重塑鲁南内河航运的物流格局,开启通江达海新征程。(陈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