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里“药箱”与“课堂”:山东中医药高专学子沂蒙实践铸初心
中国网 2025-08-05 16:58:06

7月 26日至 29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山东中医药高专”)莱阳校区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深入沂蒙革命老区,将红色教育与专业服务相结合,用听诊器、血压计和中医药知识,把健康服务变成“三下乡”的鲜活注脚,让专业所长在老区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里落地生根。

实践活动中,山东中医药高专的师生走进沂蒙革命老区,用“四个一”实践工程——一场革命场馆研学、一次英烈精神追思、一堂田间劳动课堂、一次乡村振兴体悟,让青年学子在红色沃土中读懂初心,在服务奉献中校准青春坐标。

劳动铸魂:田间课堂里的奋斗密码

中国知青村的田埂上,一场特殊的“劳动课堂”正在进行。烈日把土地晒得滚烫,学生们挥锄翻耕的身影在田间移动,汗水浸透的红色志愿者服紧紧贴在背上。

“当年我们知青来的时候,这里还是荒坡呢!”69岁的老人张大爷拄着锄头,指着眼前的良田回忆。两个小时的劳作结束,学生们坐在田埂上,泥土沾满裤腿。“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不仅是课本上的字,更是手上磨出的茧。”护理专业的时庆金说:“就像护理时,多一分细心就能多一份安心,种地时多一滴汗水,就多一分收获。”

健康护航:专业所长绘就振兴底色

劳动的疲惫尚未消散,服务的热情已悄然升起。实践团成员转身就把田间的干劲变成了护佑健康的行动。学生们深入村舍,“健康服务台”很快支起来。

学生们拿出血压计、听诊器,围拢过来的老人排起了队。“小伙子,我这腿天一冷就疼,是不是风湿啊?”65岁的李大爷问。针灸推拿专业的于世涛一边给老人按压穴位,一边讲解:“大爷,您这是老寒腿,平时用艾叶泡泡脚,注意保暖就好。”旁边的同学则把“秋冬养生小妙招”写在红纸上,一张张递到老人手里。“这些娃娃真好,又干活又看病。”刚测完血压的王奶奶拉着学生的手舍不得放。学生们觉得,这是最珍贵的肯定——就像当年红嫂们用乳汁救伤员,如今的他们,用专业知识守护老区人民的健康。

红色研学:在革命场馆触摸历史温度

实践团的“三下乡”行囊里,装着双重使命。在沂蒙革命纪念馆,泛黄的历史文物旁,学生们指着“红嫂救治伤员”的记载驻足良久;冷相佑烈士展馆内,“竹竿山阻击战”中烈士用草药救治战友的故事,让山东中医药高专学子摩挲着随身携带的针灸模型——“前辈把医术用在战场救护,我们要把本事用在老乡健康上”,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约定。

护理专业学生申慧婷的指尖轻轻拂过玻璃——里面是一件件泛黄的历史文件,墨迹虽淡,记录仍清晰可辨。“它们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惊天动地的记载,却以最朴实无华的方式,见证了那段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沂蒙革命历史。”她的轻声感慨,引来周围同学的共鸣。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革命场馆成为了最生动的课堂。

实践的最后一站,代村史馆里的旧器具让学生们驻足良久。从当年的老旧物件,到如今的智能设备,变化的是工具,不变的是守护人民的初心。学子们表示,必将以革命先辈为镜,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融入青春血脉,在中医药传承创新中践行时代使命。(杨尚昆、陈欣辉)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