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导向的小学英语“主题阅读”课程构建与实践
中国网 2025-08-05 13:35:29

自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莱山区小学英语学科紧扣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创新构建了“单元主题”统领的阅读课程体系,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跨越式发展。

资源整合:构建多维互通的内容体系

为加深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莱山区教研室加强顶层设计,从三个维度进行资源整合与开发。

将鲁科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板块,作为基础性阅读内容,整合“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课程内容六要素,围绕主题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获取文化知识、提升思维品质,为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养发展夯实基础。

教研室依托莱山区青年成长共同体骨干教师,从单元主题、内容难度、价值取向三方面考量,选取适切的阅读材料对教材进行辅助、充实与拓展;选取全国其他版本教材的阅读语篇,形成主题引领、适当互补的资源补充;选取“中国风”“世界眼”两个维度的分级绘本、拼读绘本和报刊时文,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此举切实解决了基层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阅读资源短缺的问题。

着眼学生对文化的深刻体验,将阅读文本改编成戏剧脚本或剧本,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提升同理心和文化共情力;聚焦跨学科融合,莱山区开展融合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节日嘉年华”活动,从了解节日起源和习俗入手,进行文化比较,坚定文化自信;致力于实践创新,莱山区借鉴“项目式”学习理念,基于真实生活问题设计真实任务,如交通安全宣传,将学习经验与真实世界进行关联,加深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彰显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

教学创新:探索三级联动的实践路径

莱山区教研室通过搭建上下贯通、横向联合的“区级-片区-学校”教研体系,形成以名师骨干为引力、基层教师为主力、教研员和校长为助力的“三主体”协同成长共同体,打通了区级教研到教师课堂“最后一公里”的通道,撬动了课堂教学的变革。

以四种课型为基本框架,通过浸润式导读课聚焦教材语篇学习和策略习得,通过整合式融读课将全国其他版本教材融入不同环节,通过外挂式研读课进行关联单元主题的绘本阅读,通过生成式创读课关注语言运用和生活问题解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可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梯度融合,引领学生在主题意义的探究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解和认知。

借鉴国外常用的四种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创新性的本土实践,对不同策略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要点、教学流程等均作了适当调整,使其更符合本土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讲练为主的重复跟读和机械操练,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学会自我阅读并记录阅读心得。

评价改革:聚焦素养提升的多元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莱山区教研室以学生阅读素养和核心素养发展为落脚点,更加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情感体验、思维发展、交流合作和创新精神等全素养的提升,使课程评价走向开放与多元。

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表现,依据学习目标,设计课堂评价活动,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合作表演、随堂检测等环节的具体表现,以口头、肢体反馈或者书面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完成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调整与改进教学行为。

课后作业更加关注能力提升和实践探索,依据学习目标预设作业目标、编制作业内容,通过效果检验进行教学调整;注重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提升语言和思维能力,能够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期末评价通过阅读达人、故事大王、模仿秀等活动形式,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正确育人导向的阅读材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出相对准确和客观的评估。

近年来,300余名学生在各级英语风采展示中获奖,课程实施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赋能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助推了教学从学科本位走向了“素养提升”和“全人发展”。(刘全昌、王丽敏)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