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届IP 锤炼,儒家经典“圈粉”世界青年
中国网 2025-08-04 14:38:48

“当不同语言的《论语》声在迪拜会场此起彼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让全场频频点头!”

阿联酋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孙一平女士回忆起“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走进迪拜”活动场景时,依然十分激动。

这场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多家机构发起的国际文化盛会,自2021年举办以来,历经四届精心锤炼,已发展成为吸引全球青年深度参与中华文化传播的现象级IP。

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通过广泛开展的“校园行”“城市行”“海外行”系列活动,精准触达全球青年群体,使他们成为这一品牌活动的生力军,充分彰显出“国际范”与“年轻态”。

用三种语言与孔子“唠嗑”

在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20岁的威尔玛·姆维卡利和9位小伙伴正为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紧张排练。他们的作品《儒学无疆:肯尼亚学子的穿越之旅》充满创意,一群现代学生“穿越”回春秋时期,用斯瓦希里语、英语和中文轮番“对话”孔子。

“乔治说成‘吾很good’那次,我们笑到肚子疼!”威尔玛边翻台词边说。

这个学了两年中文的姑娘,最初是被汉字的“方块魔法”吸引,如今却迷上了《论语》里的“跨文化智慧”。

“我和祖母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她眼睛一亮。原来好道理全世界都懂!”

中文的“仁”在斯瓦希里语里有温柔的韵脚,英语“benevolence”又带着现代感。“原来经典像首歌,可以用不同语言同唱同一个旋律。”团队用说文言文、演情景剧的方式“玩”经典,在过程中发现新天地。

“年轻人是天生的‘文化快递员’!”指导老师何倩笑着说,“他们用短视频、搞笑段子学习和传播文化,比严肃的讲座管用多了。”

而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正是用多种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参与全球文明对话。

截至目前,大会已累计吸引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万名选手参与。话剧、舞蹈、吟诵等多元形式精彩纷呈,让儒家智慧化作人文交流的通用语,成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一个生动案例。

“莲”动千山的“文化混响”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怎么用俄语表达出莲花那种高洁的气质呢?”

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的塔兰特贝克娃·塔米娜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这个19岁的姑娘特意请教老师范晓琳,从节奏划分到配乐选择,把《爱莲说》打磨成“有声的画卷”。

塔米娜发现把“濯清涟而不妖”的语调微微扬起,竟真能读出莲花“中通外直”的挺拔。

在塔米娜看来,跨语言诵读不只是“翻译”,而是把中国的莲种进吉尔吉斯的心田,再让自己的声音变成桥——让家乡的孩子知道,“出淤泥而不染”不只是课本上的句子,更是跨越山海的共鸣。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蕴含的智慧、美学和价值观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欣赏。”塔米娜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喜欢《论语》,她认为,《论语》记录的孔子言行、蕴含的仁爱等思想,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对塔米娜而言,爱上中国传统文化不需要刻意,它会像晨露沾湿花瓣那样,悄悄渗进心里。

“文化自信不是封闭自守,而是在开放包容中,让自身文化更具魅力,也更能为世界所共享。”指导老师范晓琳深有感触。

本届大会首度联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文联盟等机构,重点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征集作品逾2600件。这些作品如点点繁星,点亮文明对话的灯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澎湃的文化动能。

“跨文化天团”把儒家经典唱成“世界歌”

在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曹波副院长带领87名“国际学生天团”正玩着“创意重组”。

蒙古学生萨日娜的《琵琶行》诵读,把草原长调揉进江南诗韵,加上即兴的蒙古语叹词“Ай”(哎),让千年前的孤独感瞬间“活”了。

曹副院长认为,儒家经典的跨语言演绎,就像一场文明基因的创意重组。不同语言的碰撞,让差异成为凸显人类共同价值的棱镜。

在他眼中,青年是文化破壁的先锋。

萨日娜等学子将唐诗融入说唱、将经典植入元宇宙,让中华文化突破地域与代际界限。他们用青春创意,重塑中华文化国际话语体系。

从肯尼亚的课堂奇想到吉尔吉斯的莲韵悠扬,从大连外国语大学的蒙古语叹词到迪拜的多语共鸣——四届跨语言诵读大会共产出4万件多语言作品,覆盖12种语言,专题访问量突破1.5亿次。

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通过跨文化转译激活经典的现代性,以创新形式让古老智慧跨越时空,在多元文化碰撞中焕发新生,促进世界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

海岱清风,承千年雅韵;儒风泱泱,汇四海知音。

8月5日,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中华经典国际诵读接力活动)年度盛典将在山东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启幕。

当不同肤色的年轻人用母语诠释“和而不同”,用青春语态转译“天下大同”,儒家经典不再是典籍里的铅字,而成为可触摸、可共情、可传递的文化基因。

那些带着本土温度的“中国故事”,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告诉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开放对话;中国的模样,藏在“己欲立而立人”的智慧里,在“美人之美”的真诚中,更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用语言架桥、以文化传情的接力里。

正如大会评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彭天洋教授所说:“青春站在跨文化舞台,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正随着他们的声音走向更远的地方。”(张晓芮)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