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一核多元”绣出治理新图景
中国网 2025-07-30 14:22:02

“满意,我非常满意。”7月20日,在东港区石臼街道津海社区盛祥佳苑小区2号楼前,居民代宝磊扶着崭新锃亮的不锈钢扶手,稳稳迈上三层台阶,嘴角的笑意藏不住。

此前,这栋楼没有残疾人专用通道,腿脚不便的代宝磊每次出门都得绕远路,借着超市门口那根不太结实的杆子往下挪,心里总悬着块石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社区党委立刻行动:不仅组织联席会议与业委会沟通,同时在微信群发通知、楼道贴公告征求居民意见,全票通过后,党员们带头凑钱、紧盯施工,让扶手既结实又贴心。

“这扶手结实又光滑,社区是真把咱的难处放在心上了。”代宝磊的母亲抚摸着扶手,眼睛微红。一个不起眼的扶手,不仅解了代宝磊的出行难题,更像纽带般系紧邻里心,为社区治理添了份温暖底气。

“民生小事里,藏着治理的大文章。”这正是津海社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毗邻港口的津海社区,人口基数大、外来务工者多、流动性强,更棘手的是70%都是老旧小区,社区治理成为是“老大难”。

破局的密钥,藏在“党建引领”四个字里。近年来,津海社区以党组织为“主心骨”,画出最大“同心圆”———党员亮身份、双报到单位送资源、物业啃硬骨头、业委会搭桥梁、社会组织补短板、志愿者跑服务的“一核多元”枫桥式社区新模式,让治理从“单打独斗”变成“众人拾柴”。

党建是基层治理的魂,得扎到最深处。社区构建的“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每个角落:网格党支部书记带着党员扫楼,把党小组建在楼道里,党员中心户的家门永远为邻里敞开。60岁的王文斌是党员中心户,谁家漏水了、邻里吵架了,他总能第一时间到场,“党组织把我放在这个位置,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

党建引领的力量,还体现在对“银发资源”的激活上。社区里住着120名日照港退休党员,他们的手掌曾搬过集装箱、修过码头机械,如今成了社区治理的“金手掌”。“王师傅懂水电,小区电路出问题他第一个冲在前;刘大姐会调解,居民吵架总找她评理;郭大爷身上的红色故事很感人,得讲给年轻党员听听……”津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淑一提起这些老党员,语气里满是敬佩,“他们不是社区的包袱,是压舱石。”6月25日,社区组织30多位老党员到港口看发展、忆往昔———当年卸货的码头成了智能集装箱堆场,老人们摸着崭新的设备,热泪盈眶。

7月14日,津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传来读书声,小草学堂的20名孩子正式开课。这里不仅有经验丰富的老师辅导功课,还有大学生志愿者讲故事、教画画,每天的学习丰富多彩。10岁的张书豪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这里。“以前放假把孩子锁在家里,心里总是惦记,现在送来这里,隔着窗户能听见他笑,心里踏实。”张书豪妈妈的话,说出了双职工家庭的心声。

这不是社区第一次“精准滴灌”。此前,社区通过场地置换引入辖区教育机构,办起家门口“青少年宫”,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兴趣班。针对老年休闲娱乐项目少的问题,社区组建18支社会组织,舞蹈队、豫剧队、合唱队每周轮番登场,成了老年人的“心头好”。

在杨淑一看来,基层治理的智慧,更在矛盾化解的巧思中。社区通过一站式矛调中心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成立“议和园”议事厅,用“进邻里门、访邻里情、议邻里事、解邻里难、结邻里亲”的方式,啃下鑫盛小区停车、港二区屋顶漏水等“硬骨头”,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我们的调解员队伍都是经验足、专业强的人。”杨淑一介绍,他们懂法律、善沟通,调解时既讲法理又通情理,总能找到最佳方案。其中,名书记工作室聚焦居民需求,化解了鑫盛小区供暖、国税局家属院下水道堵塞等难题;在“英姐调解室”,孙先英的台账里详细记录哪家有纠纷、哪家遇难题……她每年接待群众数百人次,矛盾化解成功率超98%。

从一根扶手的贴心,到一群老党员的余热,再到一间学堂的温暖,津海社区的治理密码,藏在“党建引领”的方向里,藏在“众人拾柴”的合力中,更藏在“把群众当家人”的初心上。如今,津海社区用“党建绣花针”穿起治理“千条线”,绣出了一幅“民呼我应、民需我为”的幸福图景。

(姚彩虹、丁明婧)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