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民族奋斗精神具有重大意义。7月9日至7月12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用世界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黄河译韵·文化知行实践队走进菏泽、济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们用青春脚步丈量非遗热土,以实际行动担当起传播黄河文化的使命,致力于让世界听见黄河故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匠心与艺魂:非遗文化润泽青春
一刀一剪凝匠心,一针一线承非遗,一拳一面续文脉。
7月9日上午,实践队抵达菏泽曹县,观赏震撼人心的木雕佳作,近距离感受指尖流转的东方艺术与匠人坚守的精神温度,聆听云龙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蔡秀芳的奋斗故事。作为外语学子,他们以“文化转译”为使命,将木雕所承载的东方意蕴从外院传向世界。
随后,实践队走进“中国网售汉服第一镇”——安蔡楼镇,深入汉服生产车间,观看从设计、剪裁到刺绣、印染的完整制作流程,见证传统服饰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也见证着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电商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图景。
在菏泽,实践队走进“中国面塑第一村”穆李村和曹州面塑艺术馆,近距离学习这门“指尖上的艺术”。在穆李村,团队结合面塑艺术进行现场采访记录,见证非遗赋能乡土,传承人带动村民创业增收的实际成果。
非遗不仅在青年手中被铭记,也在孩童心中生根。实践队将非遗带进鄄城县古泉街道第三完全小学,现场演示剪纸和扎染技艺,让孩子们在亲手制作中感受非遗魅力,用“非遗进校园”行动为文化传承注入鲜活力量。
7月12日,团队走进梁山县博物馆,与梁山剪纸传承人潘秀芝互动交流,在她的指导下体验剪纸艺术,于红纸剪影中感受民间艺术的细腻柔韧。随后,团队前往梁山泊武校,专访国家级非遗梁山梅花拳第17代传承人冯建武,在切身体验刚柔并济的拳法中体悟武魂与黄河精神的血脉相融。
赤子心与红色魂:红色文化照亮初心
红色基因融血脉,革命精神照征程。
7月10日,实践队走进鲁西南革命纪念馆和曹县红三村,透过一件件展品、影像与实物资料,重温鲁西南地区革命历史与峥嵘岁月,深刻体会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的牺牲与坚守。红三村作为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策源地,见证了当地军民顽强抵抗、以少胜多的光辉历史,让实践队员们在红色热土上汲取信仰力量与奋斗精神。
大河魂与家国情:黄河文化奔腾不息
黄河奔腾润华夏,文脉绵延铸精神。
7月11日,实践队来到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沉浸式体验革命先辈鏖战渡河、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感悟“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伟大情怀。
随后,团队前往赵堌堆乡翠屏家园,走访当地居民,倾听黄河滩区迁建的故事,感受他们扎根新家园、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劲头,体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人民至上”的温暖脉搏。
在梁山老县旧址,队员们触摸历史留下的印记,通过观察民兵作战武器等革命文物,深刻体会红色基因与黄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交融与传承。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领略黄河文化的多元魅力与深层力量。从精美的木雕、典雅的汉服、灵动的面塑等质朴的民间技艺,到鲜活的红色足迹、奔腾的黄河文脉,这些既是黄河流域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
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起点,积极投身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用青春行动讲好中国故事,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芒,让世界倾听新时代的黄河故事。(来源:齐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