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民,1937年出生于山东威海,1963年于山东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山东省立医院,并进入妇产科工作。曾任妇产科主任近20年。
从医多年,刘新民掌握了全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治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先后主编学术专著4部,参编9部;其成果荣获部级奖项4次、省级奖项10次、厅级奖项5次。
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贡献,莫过于他作为主编全程参与并推动了《妇产科手术学》第一、二、三版的编纂与出版工作。这本被誉为“自修必备、不可不读的极好参考书”的学术著作,深刻影响了几代妇产科医生,对学科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01
“出书,不能胡来”
“1970年,青年医生可以做宫颈癌广泛性切除手术了,但普遍缺乏理论指导和操作规范。就这样,我找到了苏应宽主任,问他是否愿意再编一本《手术学》,供青年医生学习、参考。”回顾往事,刘新民娓娓道来。
刘新民的想法在苏应宽处得到了首肯,二人一拍即合:“此前,苏教授已经与江森教授、高学良教授编译过一本《妇科手术学》。所以,这次我们决定把书名定为《妇产科手术学》”,刘新民介绍。很快,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编写组成立了:苏应宽任组长,刘新民任副组长兼秘书,王佩贞、蔡斐茜、黄宗诚、鲍仪宁、汤春生、李继俊、许梅珠为编委成员。
《妇产科手术学》编写组成员,左3为刘新民,左4为苏应宽,摄于1971年
“我擅长绘画,所以主要负责书中的插图,大概有1128幅;文字则主要由苏教授把关。”刘新民回忆,书写得很快,差不多3个月就完成了初稿。快的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省立医院妇产科手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平时的手术是怎么做的,书就是怎么写的”。
当然,书写得快,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每一位编委成员都很用心,休息时间几乎全用来写作了。”刘新民介绍,当时,他经常背着年幼的女儿在灯下绘图、写稿,“女儿常在背后捣乱”。
刘新民手稿
书写完了,审校工作也丝毫不能马虎。
“出书,不能胡来。”这是苏应宽教授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一次次的修改中,刘新民也深刻体会到出书的基本原则:成熟的知识、技术一定要留在书上,不成熟的一律删除。
就这样,前后大约历经一年时间,《妇产科手术学》完稿,并寄往人民卫生出版社。遗憾的是,恰逢责任编辑王兵下乡劳动。又过了一年后,也就是1973年,《妇产科手术学》第1版才得以问世。
出版后,这本书迅速风靡,成为妇产科医生人手一本的必读书籍。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作为妇产科医生,唯一能够得到的中文妇产科手术参考书就是苏应宽、刘新民主编的《妇产科手术学》。无论是在医院里,还是下乡巡回医疗。都要随身带着它。”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妇产科学领域顶级专家郎景和在为《妇产科手术学》第3版作序时,曾这样评价该书。
02
“年轻医师自修必备、不可不读的参考书”
“中间还有个小插曲。”刘新民回忆,《妇产科手术学》出版之前,国内没有一本《妇科学》。当时,苏应宽建议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国内妇产科领域专家出一本中国人自己的《妇科学》,但由于多种因素,未果。
后来,在苏应宽的主持下,苏应宽、徐增祥和江森共同主编了《实用妇科学》(第一版名为《妇科学》)。刘新民兼任秘书,并参与了书中插图绘制等。始料未及的是,《实用妇科学》完稿后,被审查决定“不予出版”。
苏应宽、刘新民、徐增祥、江森(自左向右)
“得知消息后,我陪同苏教授找到省卫生厅的领导,陈述该书的巨大意义,这才于1976年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刘新民回忆,该书出版后,同样在学界引发广泛关注,并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一等奖。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林巧稚院士曾指定本书“研究生必读”。
医学的进步是无止境的。此后十余年间,妇产科手术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医疗技术在进步,配套书籍也要及时更新完善。为此,苏应宽、刘新民修订《妇产科手术学》,该书第二版于1992年出版。
“第2版所介绍的妇产科手术学知识与技巧具有全面、精辟的特点,被广泛评价为‘国内广大妇产科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医师自修必备、不可不读的一本极好参考书之一’。”刘新民介绍,一时间,洛阳纸贵。出版后几年间,更是被屡次印刷。正是因此,该书荣获1996年度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
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为《妇产科手术学》主编之一刘新民颁奖
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成立45周年之际,举办了首届“最佳双效益图书奖”,并在建社45年期间出版的书籍中,评选出10本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优秀图书。其中,由苏应宽、刘新民主编的《妇产科手术学》第二版获评二等奖。颁奖仪式在中南海国宾馆举行,刘新民作为代表参加,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为其颁奖。
“对我来说,编写《妇产科手术学》第一版、第二版,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为第三版独挑大梁奠定了重要基础。”刘新民说道。
03
“用丰富、扎实的理论武装中青年医生”
《妇产科手术学》第二版出版10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邀请苏应宽、刘新民继续修订第三版,苏应宽欣然应允。
遗憾的是,修订工作尚未启动,苏应宽因病猝然辞世。
“压力很大。要不要继续修订?如何修订?一系列问题盘桓在我头上。”深陷恩师离世的痛苦当中,彼时的刘新民一时间对于要不要修订第三版拿不定主意。
“国家让我免费上大学,把我培养成为一名成熟的妇产科有用人才,授予我第一、四届‘山东省技术拔尖人才’;还让我获得了国际医学论坛报在中国医学论坛报设立的‘医师年度奖’;并且让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刘新民看来,把成熟的、先进的医疗技术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这是职责所在。“更何况,一名医生,本事再大,也只能服务于少数人。但是,写成书,用丰富、扎实的理论武装中青年医生,才能帮助更多人。”想明白这一点,刘新民便一头扎进了第三版的修订工作中,“决心让新版《妇产科手术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比第2版更上一层楼,使精品书再添光彩”。
随后,他组建编写班子,把年富力强的青年骨干力量吸收到编写人员中来;又把近年来靠前外妇产科手术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手术、新技术、精辟简明地融汇于新版《妇产科手术学》中。全书约100万字、图约1500余幅。
“比如,尿瘘‘包水饺式’创新手术,这一术式将以往不足50%的成功率提高至90%以上;无阴道的新型手术——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这项手术曾获得1989年度山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保留子宫部分内膜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的手术,这一手术保留了妇科内分泌的完整性,获得2003年度山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刘新民介绍,除了创新术式,《妇产科手术学》第三版在修订过程中,还注重形式的创新。
恰如江森教授在为本书作序时所言:本书增添了总的“术前评估”与“手术探究”。前者为针对手术前术者与助手应想到、应做到的所有相关问题;后者为探讨了目前人民对各种手术操作的理解及手术操作步骤的科学性,“为国内、外罕见精辟的妇产科手术学大观”。
从1973年第一版问世,到2003年第三版出版,一部《妇产科手术学》,历时30年,屡次再版、印刷,正如郎景和院士所说:“贵在有人才、有志气、有责任感、有事业心”,后人需从中“学知识、学技术、学精神”。
(口述:刘新民,整理:马俊伟)